小品(4)

元趙孟頫與濟南趵突泉及華不注山

元趙孟頫簡介

元趙孟頫(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別號鷗波、水精宮道人等。兩浙西路烏程(今浙江湖州市吳興區)人。元代官員,書畫家。元朝畫家、詩人管道昇是趙孟頫之妻。元朝畫家王蒙是趙孟頫之外孫。趙孟頫為宋太祖後代,後選擇與元朝合作,並受到皇帝寵愛,「榮際五朝,名滿四海」,官至翰林學士,是元代文人畫、書法的領袖人物。

元趙孟頫(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別號鷗波、水精宮道人等。兩浙西路烏程(今浙江湖州市吳興區)人。元代官員,書畫家。元朝畫家、詩人管道昇是趙孟頫之妻。元朝畫家王蒙是趙孟頫之外孫。趙孟頫為宋太祖後代,後選擇與元朝合作,並受到皇帝寵愛,「榮際五朝,名滿四海」,官至翰林學士,是元代文人畫、書法的領袖人物。
趙孟頫與趵突泉詩
卷 紙本 縱:33.1公分 橫:83.3公分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為宋宗室,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宋亡,入仕元,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死後,追封魏國公,諡文敏。
趵突泉在山東濟南市舊城西門外。趙孟頫服官濟南時,常游憩於此地。趙孟頫詩文書畫樂律無不精善,書法則篆籀分行草書無不冠絕古今。是唐以後書法的集大成者,對當時及後世影響很大。
<書趵突泉詩>作於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十二月,為周密作鵲華秋色之頃,最晚不超過大德八年(1304)周密卒年之前,亦即四十二歲到五十一歲間的作品。書法潤秀圓轉,這正是趙氏書風的特色,也是存世趙書中墨跡楷書罕見大字。卷中有「右二題」字句,今僅存其一,可見卷前已佚去。
釋文:趵突泉。濼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湧出白玉壺。谷虛久恐元氣洩,歲旱不愁東海枯,雲霧潤蒸華不注,波瀾聲震大明湖。時來泉上濯塵土,冰雪滿懷清興孤。右二題皆濟南近郭佳處,公瑾家故齊也,遂為書此。孟頫。
本書法真跡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DCIM100MEDIADJI_0693.JPG

釋文:趵突泉。濼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湧出白玉壺。谷虛久恐元氣洩,歲旱不愁東海枯,雲霧潤蒸華不注,波瀾聲震大明湖。時來泉上濯塵土,冰雪滿懷清興孤。右二題皆濟南近郭佳處,公瑾家故齊也,遂為書此。孟頫。
本書法真跡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題跋資料

僧來復
歷下林泉絕世無。白河倒影浸冰壺。三春渾作桃華漲。六月潛回草樹枯。元氣空濛蒸海岱。大聲震蕩接江湖。擬從天上尋源去。振策東觀碣石孤。右次趵突泉詩韻。靈隱蒲菴。印記: 沙門來復、見心、蒲菴寐語、豫章山房

僧弘道

魏國風流一代賢。才華如錦筆如椽。為官昔在濟南郡。出郭曾題趵突泉。鵠峙鸞停文力健。龍蟠鳳翥墨花鮮。玉堂學士今何有。開卷令人獨愴然。吳沙門弘道。 印記: 道竺隱、存翁、白雲堂書印

僧守仁

玉堂文彩古今無。歷下亭前酒一壺。聲譽欲同丘嶽重。墨痕不逐水泉枯。謫僊壯氣橫青海。賀老清風滿鑑湖。春日題詩重悵望。濟南山遠白雲孤。右追和松雪道人趵突泉詩一首。長干沙門守仁書。時洪武己巳(1389)春三月十日也。印記: 僧守仁印、一初、長干

僧清濬

松雪老人詞翰妙絕天下。當元初至元大德間。館閣諸公皆推尊之。下至閭巷小兒。亦莫不知其姓名。非其德行之重。材學之美。有以震耀乎當時。能若爾乎。或謂元朝士大夫字畫聲詩之盛。一變夫故宋餘習。蓋自公始。信然。今觀其所書趵突泉詩。令人歎賞不已。寧上人得此。其善保之。洪武己巳(1389)春三月。天台沙門清濬識。印記: 釋清濬印、釋氏此淵、二靈山房
僧如蘭
趵突奔泉世所無。歷城佳處似蓬壺。源頭但見千波湧。海眼何曾一日枯。平地風雷藏尺澤。滿天星斗落澄湖。濟南名士多如雨。翰苑題詩興不孤。富春如蘭。印記: 支離叟印、古春、涵翠堂印、白雲、放情丘壑
趙孟頫
鵲華秋色
卷 紙本 設色畫 縱:28.4公分 橫:93.2公分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工書善畫,力主復古,對文人書畫發展有重大影響。

本幅是1295年為周密(1232-1298)描繪山東歷城地區的風光,撫慰周氏對故鄉的想像。畫分三段,首段華不注山,末段鵲山,兩山都在後方,中段大片水澤在前,三段相連成一片開闊平遠的視野。其間點綴茅舍、漁人,營造出恬淡平靜的氣氛。通卷以單純、內斂的中鋒筆法,畫出造形簡樸的林木、坡岸、山石、人物,體現趙氏學習董源(約10世紀)風格,去巧媚而歸古拙,借古開今的藝術思想。

山東濟南華不注山

題跋資料

趙孟頫 作者款識
公謹父。齊人也。余通守齊州。罷官來歸。為公謹說齊之山川。獨華不注最知名。見於左氏。而其狀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為作此圖。其東則鵲山也。命之曰鵲華秋色云。元貞元年(西元一二九五年)十有二月。吳興趙孟頫製。印記: 趙氏子昂
清高宗
此卷久貯內府。已載入石渠寶笈。戊辰(西元一七四八年)春東巡齊州。則東華西鵲。蒼秀潑眼。宛若披圖。因驛致是卷相印。題長句以紀其事。己巳(西元一七四九年)嘉平幾餘重展。追念前遊。怦怦有觸。因再成長篇。書之卷尾以志歲月而敘其緣起如此。三希堂御筆。 印記: 比德、朗潤
清高宗
駐輦曽城暢遠眸。華不(平)翠注不曽流。何年金母臨蓬海。兩朶天花此處留。右咏華不注。
清高宗
昔覽天水是圖時。不信名山能竝美。今登濟城望兩山。初謂何人解圖此。因命郵致封章便。真蹟擕來聊比似。始信筆靈合地靈。當前印證得神髓。兩朶天花繡野巔。一隻靈鵲銀河涘。是時春煙遠郭收。栁隄窣綠花村紫。天光澹靄水揉藍。西鵲東華鏡空裏。留待今題信有神。不數嘉陵吳道子。御題。印記: 乾、隆
清高宗
澹煙疎雨凑清明。罨畫峰姿别有情。若把鵲山擬靈鵲。翩躚勢亦兩相争。右咏鵲山。乾隆戊辰(西元一七四八年)春日御筆。印記: 得佳趣、幾暇怡情
董其昌
余二十年前。見此圖於嘉興項氏。以為文敏一生得意筆。不減伯時蓮社圖。每往來於懷。今年長至日。項晦伯以扁舟訪余。攜此卷示余。則蓮社已先在案上。互相展視。咄咄嘆賞。晦伯曰。不可使延津之劍久判雌雄。遂屬余藏之戲鴻閣。其昌記。壬寅除夕。
楊載
羲之摩詰。千載書畫之絕。獨蘭亭敘。輞川圖。尤得意之筆。吳興趙承旨以書畫名當代。評者謂能兼美乎二公。茲觀鵲華秋色一圖。自識其上。種種臻妙。清思可人。一洗工氣。謂非得意之筆可乎。誠羲之之蘭亭。摩詰之輞川也。君錫寶之哉。他(脫)必有識者。謂語(脫)也。大德丁酉孟春望後三日。浦城楊載題于君錫之崇古齋。
范杼
趙公子昂。書法晉。畫師唐。為一代之冠。榮際於五朝。人得其片楮。亦誇以為榮者。非貴其名而以其實也。今觀此卷。殊勝於別作。仲弘所謂公之得意者信矣。致和二年四月一日。臨江范杼德機題。印記: 范杼
董其昌
吳興此圖。兼右丞北苑二家畫法。有唐人之緻。去其纖。有北宋之雄。去其獷。故曰師法捨短。亦如書家以肖似古人不能變體為書奴也。萬曆三十三年。曬畫武昌公廨題。其昌。
董其昌
崇禎二年。歲在己巳。惠生攜至金閶舟中。獲再觀。董其昌。印記: 董其昌印
錢溥
吳興公蚤歲戲墨。深得物外山水筆意。雖一木一石。種種異於人者。且風尚古俊。脫去凡近。政如王謝子弟。倒冠岸幘。與天下公子鬥舉止也。百世後可為一代規式。士大夫當共寶秘之。至正甲申十有二月朔。虞集謹識。昔虞文靖公題松雪翁畫圖。簡約精妙。可謂兩絕。友人徐尚賓見而愛之。求余錄入鵲華秋色圖內。以足其美。噫。尚賓其好古君子乎。正統十一年丙寅八月望。翰林錢溥謹題。印記: 尚絅齋、原溥、終日乾乾
董其昌
鵲華秋色圖詩。弁陽老人公謹父。周之孫子猶懷土。南來寄食弁山陽。夢作齊東野人語。濟南別駕平原君。為貌家山入囊楮。鵲華秋色翠可食。耕稼陶漁在其下。吳儂白頭不歸去。不如掩卷聽春雨。右張伯雨詩集所載。惠生屬予再錄。以續楊范二詩人之筆。歲在庚午夏五十三日。董其昌識。印記: 昌
董其昌
弁陽老人。在晚宋時以博雅名。其煙雲過眼錄。皆在賈秋壑收藏諸珍圖名畫中鑒定。入勝國初。子昂從之。得見聞唐宋風流。與錢舜舉同稱耆舊。蓋書畫學必有師友淵源。湖州一派。真畫學所宗也。董其昌重題。印記: 宗伯學士、董其昌印
吳景運
向見董宗伯臨文敏公鵲華秋色圖。已嘆賞不置。今獲觀此卷。更覺一辭莫贊。乃知書畫一致。知之而不能為之。為之而不能名之也。壬寅秋八月謹識於南山閣。荊溪吳景運。
曹溶
世人解重元末四家。不解推尊松雪。絕不足怪。不過胸中無書耳。余見松雪畫至夥。絢爛天真。各極其致。此為公謹作圖。用筆尤遒古。殆以公謹精鑒別。有意分煙雲過眼中一位耶。卷藏金沙舊家。今歸膠州張先三。鵲華兩山有靈。故使主人涉江數千里。攫取此卷還其鄉也。曹溶題於雙溪舟中。印記: 曹溶之印、潔躬、秋岳生
清高宗
鵲華二山按輿志諸書所載夙稱名勝。向得趙孟頫是圖。珍為秘寶。每一展覽輒神為嚮往。然僅於卷中得其彷彿。意猶少之。今年二月東巡狩。謁闕里。祀岱宗。禮成旋蹕濟陽。周覽城堞。望東北隅諸山。詢之守土大吏。乃悉山頂高且銳者為華不注。迤西頂平以厚者為鵲山。向固未之知也。因命郵報從京齎吳興畫卷以來。兩相證合。風景無殊。而一時目舒意愜。較之曩者臥遊。奚啻倍蓯天假之緣。豈偶然哉。但吳興自記云東為鵲山。今考誌乘叅以目覩。知其在華西。豈一時筆誤歟。故書近作鵲華二詩各於其山之側。並識於此云。戊辰(西元一七四八年)清明日御筆。印記: 比德、朗潤清高宗
吳興此卷先已編入石渠寶笈。其時因未歷二山勝概。不及一語識之。今圖與景會。瞭然於心目之間。既為別白考證。而鵲華二山與所由名橋者。又各分題絕句竝畫卷中。是宣志其顛。末標以歲月。庶便他日覽觀焉。清明後三日再筆。印記: 宸翰

清高宗
長隄數里亘雙湖。夾鏡波光入畫圖。望見鵲華山色好。石橋名亦與凡殊。大明豈是銀河畔。何事居然駕鵲橋。秋月春風相較量。白榆應讓栁千條。榆煙杏火接空濛。穏度芳隄飲練紅。李杜詩情天水畫。都教神㑹片帆中。鵲華橋題句三絕。印記: 乾隆宸翰、幾暇臨池

清高宗
文敏一生得意筆。不减伯時蓮社圖。(二語用董其昌識語)向每展玩輙叫絶。皴染含韻供清娱。為鵲為華固未識。但見豎峰横嶺天然殊。去嵗青齊駐廵蹕。乃命驛致一證諸。真形在前神煥發。樹姿石態皆相符。東華偨池麗色崒天外。西鵲威紆秀影圍城隅。徒聞道子乗驛傳。嘉陵不識能同無。爾時得句題卷上。嘉話自詡遊不孤。歸来登舟值變故。是卷庋置過年餘。歲暮鏡古適幾暇。胡然入眼紛愁予。兩朶天花仍好在。鵲橋似阻銀河塗。向来悲喜倐已過。流陰瞥眼誠堪吁。成詩聊當賦獨旦。古紙側理偏宜書。常侍却能進讜論。久成寳笈藏石渠。慮致魯魚難補記。解頤笑謂有是夫。千秋後人執卷以題詠。其誰守禁為汝停吟觚。乾隆己巳(西元一七四九年)冬日御筆。印記: 幾暇怡情、得佳趣

清高宗
前詩既成。閱數日。念石渠寶笈書既已成。後此興到屬題悉未及載。慮或疑為挂漏然。因是遂爾閣筆。是不自為法縛乎。爰定石渠繼鑑一璽已成。書而續題者則以識之。記緣起於此。印記: 會心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