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作家發表區(01)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來源和內涵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來源和內涵

浙江大學歷史學院  陳志堅

 

一、“下有蘇杭”其實是“下有江南”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一語,是杭州千年廣告詞。但這句廣告詞並不是某個人靈光一現的創意,並沒有智慧財產權——而是一句諺語,而諺語成於眾人之口,故其特點有二:1、真實性,2、通俗性。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作為頂流諺語,還多了兩個突出特點:1、廣泛性,2、持久性。大多數諺語只是在小範圍流行,但天堂諺語說是家喻戶曉一點不誇張,是個中國人都知道;諺語一般也具有時效性,好像熱搜不會一直熱,比如天堂諺語的前身,幾乎一模一樣的“上有天堂,下有員莊”一句,恐怕早就死在了唐朝。但天堂諺語卻從宋一直傳到今,真可謂擊敗了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諺語。廣告詞好是表面現象,關鍵還是品質好,有內涵——持久廣泛的流傳,說明中國人對“蘇杭是天堂”有著持久的、強烈的認同。

那麼,天堂是什麼樣子的呢?最基本要符合兩條:1、富饒,2、美麗。高富帥的標準,那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如果讓中國人投票選最符合高富帥的地方,會在哪裡?第一選項應該就是——江南。所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一語,反映的內涵其實是——“上有天堂,下有江南”。

天堂諺語萌芽於唐、形成於宋,流傳於今的歷程,反映的正是江南在全國的經濟重心地位自唐開始形成、並一直保持到今天的史實。其次,而從六朝開始,“江南佳麗地”的概念逐漸深入人心,“杏花春雨江南”成了中國美的經典代表。而杏花、春雨何處沒有?何以非要和江南綁在一起?很簡單,因為大家覺得江南最美,江南最配。

再問一句,江南的城市很多,何以“蘇杭”?實則因為蘇、杭乃是江南的代表。放大一點說,蘇杭也長期是全國“一線城市”。這是諺語形成的必然性。當然,“蘇杭”並稱,成為一個組合概念,也具有一點偶然性。而這,就要歸功於大詩人白居易了。

 

二、簡單回顧“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諺語的發展史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一語精確表達的最早出處,來自元代奧敦周卿(這是一個女真人,姓奧敦)的《雙調蟾宮曲·詠西湖》:

西湖煙水茫茫,百頃風潭,十裡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濃妝。尾尾相銜畫舫,盡歡聲無日不笙簧。春暖花香,歲稔時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最廣為人知的諺語出處,是在南宋著名文人范成大的《吳郡志》裡記錄的:

諺曰:“天上天堂,地下蘇杭”。

而目前為止,能追蹤到諺語的最早的形式,還可以上溯到兩宋之際。曹勳上書高宗的《進前十事劄子》中:

臣在虜寨時,具聞虜人言金國擇利便謀江南。又曰:“上界有天堂,下界有蘇杭”。其勢欲往浙江。

杭州學者姜青青在《龍飛鳳舞到錢塘》中專章探討了這一諺語的歷程,可資參考。除了這條明線外,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追蹤諺語源頭的暗線,也就是諺語的雛形。這又有個兩個線索,一是內容上的,二是形式上的。

內容上的諺語雛形,可以追蹤到北宋初年的陶谷,他在《清異錄》中論及杭州:

輕清華麗,東南為甲;富兼華夷,余杭又為甲;百事繁庶,地上天宮。

需要說明的是:這裡提到的“餘杭”,並不是餘杭縣,而是餘杭郡——杭州的別稱。而“地上天宮”顯然和地上天堂是一個意思。所以,這句話應該算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濫觴了。只不過形式上還有待發展。

至於這條諺語的成熟形式,其實很早就出現了。據北宋人劉燾的《樹萱錄》記錄說:

員半千有莊在焦戴川北,枕白鹿原。蓮塘、竹徑、酥酸架、海棠洞、會景堂、花塢、藥欄、碾磨,麻、稻壟塍鱗次。里諺曰:“上有天堂,下有員莊”。

清代翟灝的《通俗編》也提到了這點:“員半千有莊在焦戴川,極風景之勝,諺曰:‘上有天堂,下有員莊。’蘇杭之諺乃仿於此。”

員半千是高宗武則天時代的官員,是唐朝前期人物。可知,這一諺語至少在唐前期就已經出現了。這種諺語,已經成熟了。需要的只是把員莊的指向,改為“蘇杭”。

從元詞到南宋范成大,再到北宋曹勳——這是諺語明線的反向追蹤。如果說諺語的發展史是一棵樹,這部分都是可見的樹幹。而追蹤到陶谷、員半千這兩個源頭,則開始進入暗線。但還可以進一步,我們要挖出這棵樹的根部來看看——追蹤的線索就是“蘇杭”並稱是怎麼出現的。時間應該就是在唐代,在五代之前。

 

三、唐人意象中的江南

唐代的“江南”,在唐人心目中已經非常光輝,“上有天堂,下有江南”可謂呼之欲出。

復旦大學張偉然教授《唐人心目中的文化區域及地理意象》一文提出了“感覺地理”的概念。地理可以從政治、經濟、軍事等角度認識,還有一個角度,是人們的“感覺”,就是人們對某地方的普遍認同。比如江南,按道理講,長江以南都是字面上的江南,但是,憑什麼人們提起江南,想到的就是太湖流域呢?這就是大家長久形成的認同。看似不科學,但擋不住我喜歡。

唐代時,“江南”幾乎已成為好山水的代名詞。而且“當時的北方人在描述江南的生活方式時,一如其對江南的自然風光,總帶有某種欣賞、讚歎乃至嚮往的口吻。”比如,在唐人的筆下,江南是與“佳麗”二字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幾乎有以之為別號的趨勢。入唐以後,它似乎已成為江南的專利。這指向江南的一個特質:美麗。

唐代地理意象中,還形成了一個“兩極”觀念——“秦吳”對稱,如韓愈“秦吳修且阻,兩地無數金”等等。原因就在於:江南特殊的經濟財賦地位。因為安史之亂後,“東南八道”成了唐朝的 “財賦之地”(甚至誇張地說“當今賦出於天下,江南居十九”)。江南意象中又有了另外一個特質:富裕。

可以說,“硬實力”的提升,是“江南意象”地位急速上升的根本原因,以致於“當時江南在文化上也隱隱然已成為天下的軸心。”而且,更加重要的是,江南的這種在全國具有的經濟、文化等優勢地位,自唐以後,一直保持到了今天。這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話有長久不衰生命力的真正來源。

四、白居易塑造的江南雙子星:杭、蘇

江南的諸多城市中,杭州在唐代可謂是突飛猛進,原因有很多:1、杭州在隋朝立州。2、大運河開通,以杭州為端點。3、杭州是新型的工商業城市:城市人口占比大,城市經濟發達,城居規模不斷擴大。李華《杭州刺史廳壁記》誇獎道:“咽喉吳越,勢雄江海……駢檣二十裡,開肆三萬室。”所以,世家子弟的杜牧也一心謀求杭州刺史一職,為此特地寫了《上宰相求杭州啟》,堪稱是用腳投票。

蘇州更是東南地區唯一的“雄州”(雄州在唐後期全國只有十個,相當於今天的一線城市地位)。白居易《蘇州刺史謝上表》說:“當今國用多出江南,江南諸州,蘇最為大,兵數不少,稅額至多。”唐代的蘇州,儼然是江南的老大。

那麼,屬於後起之秀的杭州,為什麼能超過南京、紹興、鎮江(潤州)這些中心城市,最終脫穎而出,與蘇州組成了一對並稱的CP城市呢?第一推手自然要數白居易。

先來看白居易著名的《憶江南》:

其一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其二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其三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分別詠的是江南、杭州、蘇州。顯然,白居易詩中,已經將蘇杭二州當作了江南的代表來稱頌(悄悄的說一句,白居易眼裡,杭州在蘇州前面)。而這顯然是與白居易曾任杭、蘇二州刺史有關。

白居易少年時避亂江南,在《吳郡詩石記》提到當年的嚮往:“貞元初,韋應物為蘇州牧,房孺複為杭州牧,皆豪人也。韋嗜詩,房嗜酒,每與賓客一醉一詠,其風流雅韻,多播於吳中。或目韋、房為詩酒仙。時予始年十四五,旅二郡,以幼賤不得與游宴,尤覺其才調高而郡守尊……翌日蘇、杭苟獲一郡足矣!”

後來有幸實現兒時夢的白居易,“兩地江山遊得遍,五年風月詠將殘”,在二州任上盡情揮灑自己的才情,詩篇無數。任杭州刺史時,誇口說:“知君暗數江南郡,除卻餘杭盡不如。”後來他任蘇州刺史,又說蘇州“甲郡標天下,環封極海濱”,充滿了自豪感。

此後,白居易常將蘇杭並稱,居然自稱是“蘇杭兩州主”。對蘇、杭二州是念念不忘。曾在詩中寫道:“江南名郡數蘇杭,寫在殷家三十章。君是旅人猶苦憶,我為刺史更難忘。境牽吟詠真詩國,興入笙歌好醉鄉。為念舊遊終一去,扁舟直擬到滄浪。”還有“蘇杭自昔稱名郡,牧守當今最好官。”等等

其實,蘇杭也是略有差別,白居易《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就說過:“杭土麗且康,蘇民富而庶。”蘇杭其實都是美麗和富饒的,不過蘇州重於富庶,杭州則勝在美麗,是這對組合中的顏值擔當了。

對於蘇州,白居易的貢獻基本上屬於錦上添花。而白居易對杭州的品題和廣告,可算得上是讓杭州脫胎換骨,真正名揚四海。不得不提醒一下的是,白居易的詩名,在唐後期非常之大,乃至於被人評為“廣大教化主”,是詩人中的頂級流量明星。杭州算是免費請到了這麼一位超級明星當代言人,效果自然是滿分。就說“西湖”吧,在白居易之前,詩人提到杭州,集中在兩個物件上,靈隱天竺、錢塘潮。西湖則默默無聞,可謂是“養在深閨人未識”;而白居易之後呢,可以說,西子湖幾乎使得“六宮粉黛無顏色”。

白居易不僅種下了種子,還給種子施了肥,澆了水。白居易對杭州、西湖做了實實在在的貢獻——最主要的政績是為西湖修了長堤。白居易在《錢塘湖石記》一文中說:“今年修築湖堤,高加數尺,水亦隨加。”這條長堤,後人稱“白公堤”,但並不是今天的白堤(白沙堤)。很明顯,白公堤就是橫亙於西湖東岸的一條長堤。因為長堤的修建,相當於是給自然湖泊的西湖建造了一條堤壩——目的是為了大大提高蓄水量。白居易的改造,讓西湖在農田灌溉、城市供水、運河供水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說,此後,西湖就成了杭州的生命源泉,不可或缺。白居易所寫的《錢塘湖石記》,今天的杭州人,也就恭恭敬敬地將其抄錄在聖塘閘的白牆上,感謝和紀念白居易。

 

向播種者白居易致敬

最後,可以總結一下:“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諺語的內涵有二:1、中國人認同的其實是“上有天堂,下有江南”,江南在中國歷史後半期的地位是諺語流行的底氣所在,是認同的基礎。2、蘇、杭是江南的最佳代表——美麗、富饒的典型。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根,紮在唐代,唐後期是諺語形成的萌芽期。而正是白居易,恰逢其時地將“蘇杭”打包成了一對CP,並進行了包裝推廣,我們不妨說,正是白居易,給天堂諺語埋下了一顆種子。

人們常說,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杭州,沒有放過這次機會,讓自己長成了人間天堂。杭州要感謝白居易,也沒有辜負白居易。今天的杭州人大概可以對白居易說一句不心虛的話:

杭州天堂,如你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