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現象

高學歷難民:日本博士近3成沒正職,當講師兼差收垃圾

高學歷難民:日本博士近3成沒正職,當講師兼差收垃圾

李常生整理   2022/05/18

 

這篇文章描述的是日本目前所發生的情況,其實台灣也不惶多讓,失業博士日漸增多。博士畢業後的下場頂多只能當個「流浪教師」,即在一兩個學校兼兼課,還領不到政府規定的最低薪資。

然而新型態的電子高科技產業卻需求旺盛,苦於找不到人才。從此方面來看,或許各校博士班的專業教育,已經嚴重與時代脫節,且老勢力把持著學校的命脈與變化趨勢,讓學校逐漸與社會需求脫節。

台灣因少子化的問題,所招學生逐年減少,因此許多大學(本科)的專業報到率不到60%,一般而言,台灣每天總會有三五所學校關門倒閉,這就是後果。

當學校趕不上時代的變化,又無法應付少子化的社會脈動時,畢業生就業的問題日益變得嚴重,也間接或直接的損傷到了國力的支撐。

 

本文:

台灣碩博士失業人數逐年增加,國內不時在檢討畢業即失業的高等教育。日本的情況好不到哪去,文部科學省調查從博士班結業1年半的就業狀況,近三成是薪水偏低、隨時會沒頭路的非正規就業,比率是大學畢業生的6倍。

水月昭道在「高學歷難民」(暫譯)一書中曾舉一例:30多歲的A在京都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在另所大學擔任兩門課的兼任講師。但每月鐘點費僅6萬日圓,難以維生。因為除了生活費,資料費用、研究經費等都要自行負擔,不得不再兼職,每天早上收垃圾。

他的情況不是特例。

人文科學博士就業最慘 其次是理科

文科省調查2020年修完博士課程滿1年半並進入職場的人,有67.2%是大學或民間企業的正式職員工,也有高達28.9%是定期雇用、打零工等的非正規就業。人文科學博士最慘,其次是理科的博士生,再下來是社會科學及工科。

與2012年結業博士有34.2%的非正規就業相比,2018年看似轉好,但在職攻讀博班的人數增加,實際情況恐怕沒有改善。另一方面,大學畢業生的非正規就業比率為4.7%,碩士生為3.8%。

 

「缺實用技術」企業對博士評價低

日本經濟產業省進一步調查企業不錄用博士生的理由,指博士生「有強烈意願繼續從事專門研究、不夠靈活」、「缺乏實用性技術,對業務內容不熟」等,對博士的評價很低。

 

對有些傳統的日本企業來說,每年招募大學應屆畢業生,依工作年資給薪水,沒必要花更多的錢去聘請同樣沒有工作經驗的碩士生。連日本第一學府東京大學博士班的畢業生,就業率也只有56%。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美國有愈來愈多博士生進業界工作,史丹佛大學報告顯示,2019年在北美獲得AI研究博士學位的人,有66%進入業界;比2010年的44%顯著增長。

 

日本學界若改善學用落差的問題,博士的前途應該可以更明亮。但經產省詢問100所博士生高產出的大學,答案出乎意料。

 

日研究所培育博士 未對準業界需求

有55所大學承認,該校的研究所確實沒有對準業界需求,理由卻多是「想進業界工作的博士班學生很少」。也就是說,多數博士生不渴望進民間企業上班,不少人想留在學校研究教書。

問題是,學校的正式教職已被「卡」滿,博士們只好以兼職的身分教課,等待機會。文科省主管指出,日本大學研究所把重點放在培育教授接班人,沒有給博班學生在其他領域發揮研究能力的選項。

在大學兼課是鐵飯碗嗎?如博士A一樣,兼少少的課根本無法生活的大有人在,而且根本沒保障。東北大學2018年一次中止續聘300人,因為依「勞動契約法」連續約聘10年,便能自動轉為正職。學校在轉正職的年限前,將他們統統解雇。「河北新報」報導,2022年底東北大學可能再來一波239人的失業潮,有專職老師、兼職的研究員、技術人員等。

 

高端人才連年減少 不利國家競爭力

日經報導指出,2018年度日本每100萬人口有120人獲得博士學位,遠低於美英德韓的逾200人。念完碩士繼續念博士的比率,近年下降到10%左右。博士人數減少,不利國家競爭力。文科省調查,自然科學領域日本的頂尖論文(引用次數前1%)篇數占比,從1997年至1999年的全球第四,下降至2017年至2019年的第九名。

不只在研究領域影響力下滑,産業界也缺乏能創新的高端人才。日本政府計畫致力於擴增民間企業的有薪實習,讓博士和企業能相互理解,讓研究能力發揮於職場上。長遠來看,研究所必須有所改革,配合社會人才的需求。

【註】上文部分內容摘自聯合報。

李留海的卵石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