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書法

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清乾隆繪山水

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清乾隆繪山水

李常生  2021/11/02

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紙本縱:23公分 橫:14.8公分。

王羲之(303-361),祖籍山東,出身仕族世家,西晉末隨父南渡,作過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東晉永和年間(345-356)去職,與東土名士盡山水之游。熱衷詩歌,音樂與書法。他學書歷程是由近而古,轉益多師,取資廣博,尤其精研體勢,將秦篆漢隸各種不同的筆法,融於真行草體中,形成最佳體勢,所以唐朝人稱頌他「兼撮眾法,備成一家,為萬世宗師」。

這是一件行楷書短簡,內容是大雪之後向友人問候。明代鑑賞家詹景鳳指出,此蹟筆法圓勁古雅,意態閑逸,對趙孟頫的行書有很深的影響。從用筆來看,此帖多圓鈍的用筆,點畫勾挑都不露鋒,結體平穩勻稱,在優美的姿態之中,流露出質樸內斂的意韻。乾隆皇帝極珍愛此蹟,譽之為「天下無雙,古今鮮對」。乾隆十一年,他將此蹟與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合稱「三希」,寶藏在「三希堂」中。此帖一般認為是唐代精摹本。

釋文: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創作時間:清高宗乾隆十一年(1746)

清高宗題跋:乾隆丙寅(西元一七四六年)新正幾暇。因觀羲之快雪時晴。愛此側理。輙寫雲林大意。

印記: 乾隆宸翰。

王羲之簡傳(出自維基百科):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郡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會稽郡山陰(今浙江紹興),官拜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為名臣王導之姪。中國東晉著名道士、書法家,史稱書聖,其書法師承衛夫人、鍾繇,復因其王氏家族屬於正一道世家,故其亦曾受錄為正一道士,頗受正一符籙影響,而書法自然帶有道家離塵脫俗之心、超然世外之念、飄逸欲仙之意、藝術巔峰之境。

王羲之在書法史上取得的成就影響巨大,被後人譽為古今之冠,盡善盡美。但其真跡皆已失傳,著名的《蘭亭集序》等帖,皆為後人臨摹。

家世:

303年(西晉惠帝太安二年),王羲之出生於琅邪郡臨沂(今屬山東)。父親是王曠,母親是衛氏,王羲之另有一胞兄王籍之。在時局混亂的西晉末年,父親任丹陽太守,西晉滅亡之後,王羲之(10歲)於313年隨父母遷居建康,東晉建立過程中,父親王曠也功不可沒,可惜父親早逝,喪父以後全靠母兄撫育成人。

書法:

王羲之自小求知慾很強,善於思考。七歲跟女書法家衛鑠(衛夫人)學習書法。十二歲時,發現父親經常一人待在書房裡,拿出一本書來閱讀,神態極其虔誠和認真,然後磨墨寫字,最後小心翼翼地將那本書放在枕中。王羲之乘父親外出的機會,偷偷拿那本書來看,此書原是衛夫人所藏的東漢蔡邕的《筆論》。王羲之私自按《筆論》的教導練習筆法,進步明顯。他的父親猜出兒子對於枕中《筆論》必「竊而讀之」,王曠訓斥兒子一番。

相傳王羲之住處附近有一小池,王羲之練完書法均在此洗筆,每日習字,久之,池水為之變黑,竟能直接蘸取充墨之用。當年王羲之在溫州擔任永嘉郡守之際,曾在今溫州墨池坊揮灑文墨,故於溫州舊鹿城區市政府前有一墨池。

王羲之的書法實踐,變當時流行的章草、八分為今草、行書、楷書,是書體轉換時期平地而起的高峰。王羲之曾指導陳郡謝氏的謝安,謝安書法亦成一格。其書法尺牘散見於唐臨諸法帖、十七帖、日本的喪亂、孔侍中等名品。

結婚:

323年(東晉明帝太寧元年),王羲之時年21歲,太尉郗鑒向王府求親,王導請郗鑒派去的人到東廂選婿。王氏各家的青年男子都穿戴整齊,希望能被選上,唯有王羲之坦腹東床,一副不在乎的模樣。郗鑒反而欣賞王羲之的真朴,選中了他,把女兒郗璿嫁給他。這是成語東床快婿的由來。王羲之與郗璿共育有七子一女。其中,七子王獻之亦是知名的書法家,父子並稱為「二王」。

仕途:

王羲之最初的官職是秘書郎,其主要任務是整理和校閱宮中文庫中的圖書。東晉時期許多貴族子弟,年齡很小就獲得官銜進入仕途了,唯獨王羲之在他23歲左右才任秘書郎之職。有人認為,這是因為他伯父王導在掌握東晉大權時推行「憒憒之政」的政治綱領,王羲之持不同政見,所以他任官的時間一拖再拖。也有人認為,這是因為他父親王曠受命救援上黨之役失敗的緣故。

王羲之既然年輕時即有美譽,朝廷公卿皆愛其才器,最後終於在348年(永和四年)升為護軍將軍。護軍將軍權力很大,不但有一支保護皇帝和京師的軍隊,而且其下有屬官,若受命出征,還可以設參軍。王羲之恪盡職守,關心士卒的疾苦,他任護軍將軍時發了題為《臨護軍教》的第一道命令。

辭官退隱:

王羲之經常接觸的親朋好友不少是尚玄修道的名士,尤其與道士許邁深交,經常與道友一起浪跡山水、採集仙藥,早有辭官修道之心。《蘭亭集序》寫成後兩年,因不受朝廷重用,即「稱病去郡」。終老嵊縣金庭。

355年(穆帝永和十一年),王羲之寫下後世流傳的《告誓文》後,即離開官場,過著閒雲野鶴的退隱生活。許詢得知王氏隱居金庭,特從蕭山趕來與之為鄰[5]。王羲之辭官後沒有繁瑣的政務糾纏,在精神上顯然是得到了解放,只有自己身體日漸衰弱、病痛纏身使他痛苦,兩個孫女夭折之事令他傷心。

《快雪時晴帖》:

王羲之晚年墨寶《快雪時晴帖》是寫給山陰張侯的一個帖文,全文只有28個字,此時,他已經辭去官職,享受著隱逸自然的生活。此帖材質為紙本,尺寸縱23公分,橫14.8公分。全文如下:

「羲之頓首 快雪時晴 佳想安善 未果 為結 力不次 王羲之頓首 山陰張侯」

(白話文翻譯:山陰張先生你好,剛才下了一場雪,現在天又轉晴了,想必你那裡一切都好吧!上次的聚會我沒能去,心裡很鬱悶。你家送信的人說不能在我這裡多停留,要趕快回去,那我就先寫這些吧。王羲之敬上。)

第一句「羲之頓首」是草書,筆墨流暢優雅,宛若遊龍。第二句「快雪時晴」,筆畫由草書轉向行書,雍容古雅、圓渾妍媚。而第三句、第四句、第五….也都是不同字體,一句話裡面的各個字,仔細一瞧,也都有不同的韻味,但藝術性質更高。

逝世:

王羲之信奉道教,認為服食藥石可以成仙得道、延年益壽,因此長年養成服食藥石的習慣。晚年因病投注更多的時間到深山中採集藥石服食,然而藥石並沒有使王羲之較為長生不老,最後在健康狀況日益惡化的情況下,年僅59歲就與世長逝了。葬於孝嘉鄉濟度寺。

而王羲之的妻子郗璿則非常長壽,活到了90歲。

現存作品(含刻本、摹本)列表

唐太宗時,王羲之的書法有3000多卷,到宋太宗時只有160餘件。至今僅存摹本20餘件、碑文及拓本,真跡大致上已無存世。

快雪時晴帖(唐代摹本,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和中秋帖及伯遠帖合稱「三希」)

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唐代雙勾填墨摹本《神龍本》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寒切帖(又名《廿七帖》、《謝司馬帖》;唐代摹本,藏於天津博物館)

黃庭經(亦名《換鵝帖》;曾摹刻上石,宋代拓本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唐代雙勾填墨摹本,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樂毅論(梁拓本)

《喪亂、二謝、得示帖》(唐代雙勾填墨摹本,藏於日本皇室)

憂懸帖(唐代雙勾填墨摹本,藏於日本前田育徳會)

孔侍中帖和頻有哀禍帖(唐代摹本,二帖連為一紙,藏於前田育徳會)

遠宦帖(亦名《省別帖》,十七帖中的一封書信;唐代雙勾填墨摹本,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姨母帖(《唐摹萬歲通天帖》之一;唐代摹本,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初月帖(《唐摹萬歲通天帖》之二;唐代摹本,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行穰帖(唐代雙勾填墨摹本,藏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

七月都下帖(唐代臨本,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上虞帖(唐代摹本,藏於上海博物館)

游目帖(又名《蜀都帖》;一般認為是唐代摹本,但帖右有題跋言:「《晉會稽內史五羲之字逸少遊目帖真蹟》此真晉冷金紙,緊薄如金葉,索索有聲,與《筆陣圖》相類,載在《襄陽侍訪錄》」,故極有可能是王羲之的草書真蹟。藏於日本,但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廣島的原子彈爆炸)

大道帖(又名《一筆書》;唐代或米芾臨本,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雨後帖(宋代臨本,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其書貼(收錄於貞松堂藏曆代名人法書)

妹至帖(唐代雙鉤填墨摹本,藏於日本私人處)

東方朔像讚(唐代臨本,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孝女曹娥碑(現存拓本及東晉佚名絹本,後者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興福寺斷碑(又名《吳文碑》,唐代僧人大雅集王羲之的字刻成,明代萬曆出土時就僅存下半截,藏於陝西省博物館)

淳化閣帖(叢帖,宋太宗集內府的書帖命人經雙鉤描摹後刻在石版或木版上再拓印裝訂成帖,收錄10卷、總計420帖,第6、7、8卷是王羲之的書帖,共160多帖;宋代拓本藏於上海博物館)

澄清堂帖(集帖,南宋集王羲之的書帖刻成;宋代拓本殘卷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大唐三藏聖教序(唐代沙門懷仁集王羲之的字刻成,宋代拓本藏於天津博物館)

大報帖(唐代雙鉤填墨摹本,藏於日本私人處)

歷代評論:

梁武帝蕭衍評其書曰:「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

唐太宗李世民讚道:「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唯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壯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唐李白有詩《王右軍》曰:「右軍本清真,瀟灑出風塵。山陰過羽客,愛此好鵝賓。掃素寫道經,筆精妙入神。書罷籠鵝去,何曾別主人。」

《晉書·王羲之傳》:「(右軍)猶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如驚龍。」

軼事:

王羲之不滿十歲時,受大將軍王敦疼愛,往往睡在王敦幕府,一日王敦早上出門,王羲之還在睡,但王敦的參軍錢鳳進來王敦府中,策劃謀反,王羲之聽到了,知道一定會被殺人滅口,於是假裝睡覺,並吐了很多口水,抹在臉上,錢鳳以為王羲之真的睡著了,於是放過了王羲之。

郗鑒派門生往王府選婿,王府子弟均刻意保持矜持,唯獨王羲之在東牀上露出肚皮吃胡餅。郗鑒便認為他是適合的人選,便決定將女兒郗璿嫁給他。女婿因此而稱為「東牀」,於是「東床坦腹」或是「東床快婿」變成為稱讚有女之家嫁得好歸宿的代名詞。

王羲之愛鵝成癖,傳說是因為他喜歡觀察鵝游水時鵝掌的動作,從中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書法用腕技巧。山陰有一道士,希望王羲之能為他抄寫一部《黃庭經》,但是又不敢貿然提出。他精心飼養白鵝,與之相贈,並提出寫經的請求,王羲之答應他,抄寫一部《黃庭經》送給他。後來這部《黃庭經》被稱作右軍正書第二,又被稱作《換鵝帖》。該帖的宋拓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李白詩「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王羲之認為自己出身的瑯琊王家才是真正代表王氏的正統名門,故瞧不起太原王家出身的王述,因此兩人勢同水火互看不順眼。王羲之發現王述之子王坦之是聰明優秀的國家棟梁,反觀自己的兒子們是一群除了書法外近乎一無是處的廢柴時氣急敗壞,痛罵他們一群人都不如一個王坦之。

臨沂王羲之「書聖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