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日明自敍及所繪精品藝術
2021/12/08
潘日明,樂硯樓主人。曾經當過知青和學生,
教過書,下過海,任職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高級職稱,
還有幾個書畫團體兼職。
平日裏,畫山寫水,臨碑摹貼,縱橫筆墨,探究藝理,陶然其中,樂此不彼。
近年來,筆觸人們漸漸淡忘而又重新尋夢的倉山老洋樓,歷歷時光如穿梭般湧現,故題名:歲月倉山。笑談間,已邁入花甲之年。謹此,結交喜歡我畫作的師友。
丁酉仲秋自敍於聊心齋 潘日明
福州
福州市,別稱 閩都、榕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的省會,位於福建省東部的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是福建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當地居民以福州族群為主,母語為閩東語福州話。福州建城於公元前202年,迄今2,200多年,是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歷史上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既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貿易港口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之一,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都市、東部戰區陸軍機關駐地、二線城市。地理上,福州地貌屬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環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間。
福州曾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稱號。福州是改革開放中14個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以及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三片區之一。福州也是近代中國最早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福州馬尾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誕生了薩鎮冰、薩師俊、林泰曾和陳紹寬等重要海軍將官。
福州的習俗、文化、傳統藝術、建築形式都自成風格,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徵。自宋代起福州的文化教育就極其發達,進士、文武狀元、兩院院士的產生數量在中國城市中名列前茅。福州還是600多萬海外華人的祖籍地[8][9],為福建一大僑鄉,其主要移居地為日本和美國。
2017年福州轄6區1縣級市5縣,全市陸地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海域總面積11.09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137公里,占福建省的1/3,常住人口757萬人。
名稱
名稱來源
「福州」之名始於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因州郡西北有座福山的緣故,而改原閩州都督府為福州都督府。[10][11]然而唐代福山位置確切的所在,至今仍無定論。清代乾隆年間刻印的《福州府志》指出長樂的董奉山舊名福山,但因董奉山位置並不在福州城西北,有人便認為福山是福州西北的蓮花山(又名永福山),還有人認為福山可能是福州西郊的保福山。
名稱變遷
歷史上,尤其在宋代以前,福州的名字曾經歷過多次變遷。福州最初為公元前202年建立的閩越國的都城冶,又稱東冶。 西漢始元二年(前85年),設冶縣。 東漢建安元年(196年),冶縣改為侯官縣。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設晉安郡,析侯官縣的東部地置原豐縣為郡治。陳永定元年(557年)設閩州,為福建單獨建州之始,侯官縣和原豐縣為州治。陳天嘉六年(565年),撤閩州,光大二年(568年),復設原閩州為豐州 ,侯官和原豐仍為州治所。
隋開皇九年(589年),因豐州境內有泉山,改名泉州,而隋開皇十二年(592年),原豐縣改稱閩縣。隋大業二年(606年),泉州改名閩州,大業三年,廢閩州,改名建安郡,郡治在閩縣。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為建州。武德六年,建州析部分地置泉州(即今福州),州治在閩縣。武德八年(625年),改名豐州,置豐州都督府。 貞觀元年(627年),豐州改稱泉州,屬嶺南道。 景雲二年(711年),改泉州(即今福州)為閩州都督府,開元十三年(725年),閩州都督府因州西北有福山,改稱福州都督府,屬江南東道,福州之名自此始。 天寶元年(742年),改稱長樂郡。 乾元元年(758年),復稱福州都督府。此後,後唐長興四年(933年),閩國國王王延鈞稱帝,曾升福州為長樂府。 945年,閩王王延政曾以福州為東都[16]。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宋端宗趙昰在福州即帝位,曾升福州為福安府,定為行都。明洪武元年(1368年),設福州府。南明隆武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朱聿鍵在福州即帝位,定都福州,稱福京,福州府更名天興府。清順治三年(1646年),天興府復稱福州府。
民國2年(1913年)府制撤銷,1946年,福州市政府成立。
在西方文獻中的名稱
自1980年代末以來,使用羅馬字母的國家比較普遍以Fuzhou來作為「福州」名稱的拼寫,這一拼法轉寫自漢語拼音的Fúzhōu,即漢語普通話中「福州」的發音。此前,「福州」的名稱在西方文獻中有著多種不同的拼寫方式。13世紀的《馬可波羅遊記》將福州寫作Fugiu,這種拼寫可能來自當時的官話。明末的荷蘭人從福州話借音,將「福州」拼成Hocsieu,這一拼法還有Hockzieuw,Hoksieu,Hochsieu等多種變體,法文中則拼寫為Hoksyeu。同樣採用福州話中的讀音,英語中曾將「福州」寫為Hokchew、Hockchew、Hokchue、Hokchiu、Hokcheu等,其中如Hokchew、Hockchew在東南亞的華人社群中至今仍有使用。16世紀的一些西班牙的歷史學家(如貢薩列斯·德·門多薩等人)曾將福州拼寫成西班牙文的Aucheo或Ucheo。此外,19世紀末福州平話字和閩南語白話字發明之後,也有用Hok-ciu來拼寫「福州」的例子。英語文獻中使用漢語官話發音轉譯的「福州」的寫法還有Foochow、Fuchow、Fuhchau、Fuhchoo、Fou-chou、Fou-chou-fou等,法文中則用Fou-Tchéou,德文中則用Futschau。19世紀末Foochow、Fuchow和Fuhchau的用法並存,但Foochow已經逐漸成為主流的詞彙,並且一直沿用至中國推廣以漢語拼音拼寫地名的規則之前(在民國三十八年之前福州郵政局使用的郵戳上面往往都有FOOCHOW或者FOOCHOWFU的英文地名)。
歷史
遠古至南北朝
根據目前的考古發掘,福州的新石器文化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平潭殼丘頭文化與公元前3000年的閩侯曇石山文化。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史籍開始出現「閩越」的稱呼。這一時期,福州的居民乃是古閩人,或是閩越人。[11][17]公元前306年越國滅亡後,南逃的部分越國貴族與福州當地居民融合。公元前222年,秦朝設閩中郡,現今的福州為郡治。公元前202年,漢高帝6年無諸被封為閩越國國王,於今福州冶山一帶的冶城建都,又稱東冶,乃福州建城之始。公元前110年,漢朝滅閩越國,閩越人被強制遷徙到江淮一帶,閩越族消亡,冶城衰落。直到公元前85年(始元二年)才在此設立冶縣。三國時期福州為東吳的造船中心之一。晉 設立晉安郡福州為郡治,同時福州一帶是福建的政治經濟中心,太康年間晉安郡首位太守嚴高修築了福州子城,開鑿東湖、西湖以及運河(即今天的晉安河),奠定了後世福州城的雛形。永嘉二年(308年)五胡亂華之際,晉安郡成為八姓入閩的中原漢人移民重要定居地。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發生侯景之亂,江浙地區殘破,都城難民多被安置於福州城內。
隋唐五代
隋唐時期,福州一帶是福建的政治經濟中心。725年(唐開元十三年),原閩州改名為福州,福州之名肇始。中唐以後,福州的經濟和文化教育大幅進步。中晚唐中原動盪,尤以安史之亂為甚,北方兵民持續移居進入福州。879年,福州城一度被黃巢軍隊攻占。893年(景福元年)王潮、王審知的光、壽州軍占領了福州,並以福州為據點統一了福建,開創閩國,並帶來中原移民潮,被稱作「十八姓從王」。909年(開平三年),王審知建立閩國、定都福州,後升福州為長樂府。945年閩國被南唐所滅,947年吳越消敗軍閥李仁達,從而控制了福州,直至978年北宋吞併吳越、占領福州為止。福州城在五代非常繁榮,城池的擴建將烏山、於山、屏山圈入城內,從此福州也得名「三山」。此時的佛教在福州的發展也很迅速,中國南方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華林寺大殿就建於這一時期。福州族群也在隋唐五代時期逐漸形成。
宋元
宋代是福州歷史上的黃金時代,人口、經濟、文化都達到一個高峰。974年和1069年,刺史錢昱和程師孟先後擴建城池。1044年蔡襄任福州知州期間大興水利,[11]亦開始倡導種蒔榕樹。1065年,太守張伯玉組織「編戶植榕」,於是福州榕樹遍佈,「榕城」之名由此而來。福州的城市內河水網體系也在宋代形成。宋代福州人口眾多,經濟極其繁榮,為宋朝六大城市之一,南宋時人口超過59萬,其中城內人口超過十萬。宋代福州的農業高度發展,還是宋朝造船業的中心,其商品經濟發達、海外貿易發展迅速。文化上,兩宋時期福州一共出了文狀元10名,武狀元11名,進士2247名,奠定了福州科舉文教在中國領先的地位。1276年,蒙古軍隊攻占臨安後,南宋益王趙昰升福州為福安府以福州為行都稱帝,改年號景炎,十一月,蒙古軍隊攻占福州,趙昰從海路南逃。元代福州大部分時間作為福建首府,元末的1359年到1362年,亦思巴奚軍一度占領福州,其後元朝的陳友定取而代之。1368年(洪武元年)明朝軍隊占領福州。
明至清中期
從明代起,福州一直是福建的首府。明初的福州造船業發達、航海技術先進。福州地區與琉球王國素有密切的文化及商貿往來,1396年福州三十六姓開始遷居琉球,而鄭和艦隊選擇長樂縣太平港作為停泊基地、物資採辦地及開赴西洋的起點,很多學者認為鄭和艦隊的寶船即是福州製造的福船,而大批幹練的福州籍水手則活躍在鄭和艦隊中。此後福州海外貿易逐漸復甦,1474年成為福建市舶司的所在地。福州還是中國和琉球交往的樞紐,福州柔遠驛專門用於接待琉球使者、商人。嘉靖年間福州府倭患甚重,戚繼光曾兩度入閩平定倭寇。自明朝晚期起,歐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義大利等國同福州的接觸漸趨頻繁,1624年底,艾儒略將天主教傳入福州。1645年,明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都稱帝,升福州為天興府號福京,改元隆武,1646年,清軍擊潰隆武政權後攻占福州。清初,清軍與鄭成功一度在福州地界進行拉鋸戰,1674年至1676年,耿精忠又據福州反清。動盪的局勢導致清政府施行海禁、遷界政策,強迫福州沿海居民內遷,重創福州沿海的社會經濟,直到1684年遷界政策取消。明清兩代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使福州城大規模發展。清代中前期,福州中國重要的海洋貿易中心,其主要貿易對象是琉球和日本,多有福州府人移民琉球和日本,同時也有相當數量人口的琉球人定居福州府。經濟的繁榮也使人口猛增,到了19世紀道光年間,有歐洲人估計福州城市人口可能已經達到50萬。
晚清時期
鴉片戰爭之後,1844年福州作為五口之一正式開埠。自1845年南台島的英國領事館建立起,先後有17個國家在福州設領事館。台江地區沿江和上、下杭一帶成為進出口貿易中心,而福州的茶葉出口更占到中國茶葉出口總量的35%。外資、民營與官營的銀行、企業、商號等相繼在福州開辦。1847年,基督教新教開始在福州傳播,並在此後創立了許多教會學校和福州最早的報紙和期刊。洋務運動興起後,1866年(同治五年),清政府在馬尾設立了福建船政局(後改福州船政局)以建造現代艦船,並開設福建船政學堂培養相關人才。隨後福建水師成立。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在馬尾港發生的馬江海戰導致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晚清的福州是中國較為現代化的城市。清朝立憲運動後,福建省諮議局於1909年在福州開幕。1911年11月9日,福建同盟會擊敗清軍,占領福州,成立了福建軍政府。
自然地理
福州位於中國大陸東南部,福建東部的閩江口地區,東經118°08’~120°31’,北緯25°15’~26°29’之間,總面積12,154平方公里。福州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北部相望,南部與泉州市和莆田市,西部與三明市,北部與南平市和寧德市分別接壤。全境地勢西高東低,自西部的鷲峰山—戴雲山脈往東面的台灣海峽,其間地貌類型由中部山陵而至低山而較高的丘陵而至台地平原最後則是大海,山地丘陵面積占總面積的72.68%。閩江是境內最大河流,自西北向東南方向橫切山脈形成狹窄幽深的沿江峽谷,自安仁溪口以下河谷逐漸開闊,水流趨緩,並在下游福州盆地形成福州境內最大的福州平原。福州境內最高峰是永泰縣西南部的東湖尖,海拔1682米。海岸線漫長曲折,北起羅源縣井水,南至福清市新厝鎮,總長1137公里,多屬基岩海岸,其中大陸海岸線長920公里,海島海岸線長390公里,共有18個港灣,深水港灣有羅源灣、福清灣、興化灣,海域總面積11.09萬平方公里,有545個島嶼,最大島嶼是面積274.33平方公里的海壇島。福州的森林覆蓋率達54.8%左右,礦產主要以葉臘石、花崗岩、矽砂等非金屬礦為主,壽山石也是重要礦產。全市市區地熱總儲量達9800立方米,擁有中國最大的市區溫泉,市區的溫泉帶位於城區東北部,面積達5平方公里,鄰近區域還有其他溫泉分布。
福州的氣候屬於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年相對濕度約77%,2007年年降雨量為1367.5毫米,年平均氣溫為16~20℃,最冷的1、2月平均氣溫為6~10℃,最熱的7、8月平均氣溫達到24~29℃,由於近年來熱島效應更顯著以及盆地地形影響,夏季中午氣溫一般高達36℃以上。1981-2010年年均高溫天數32.6天,居全國各省會首位。1951-2013年日最高溫≥40℃天數3天,分別是41.7℃(2003年7月26日)、41.1℃(2003年7月15日)和40.6℃(2013年8月8日)。冬季較溫暖,但偶有低溫出現,日最低氣溫<0℃天數15天,極端最低氣溫-1.9℃(2016年1月25日)。福州的無霜期有326天,年均日照為1700~1980小時。降雨量因受地形影響,沿海半島和島嶼地區要低於內陸的山地地區。福州冬季以東北風或東風為主,但是福州盆地受閩江流向影響盛行西北風;夏季則以偏南風或東南風為主,春秋季是過渡期。早上西北風、下午東南風的日風向變化以夏季最為明顯。福州每年都受到颱風天氣的強烈影響,7~9月是颱風活動期,年均颱風直接登陸次數為2次。福州溫暖濕潤的氣候適宜樹木和農作物生長,境內森林覆蓋率達54.8%,也是中國東部沿海荔枝生長的地理北限。
人口
根據2018年的統計數據,福州市全市常住人口774萬人,居福建省第二位。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44.12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70.3%。全市戶籍總人口702.66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0.83萬人,出生率為15.51‰;死亡人數3.91萬人,死亡率為5.60‰;人口自然增長率為9.91‰。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44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4221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0521人,農業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42149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41%。
福州當地居民以福州族群為主,還包括被官方識別為漢族的福州疍民以及畲族、滿族等少數民族人口。根據官方統計,福州籍的海外人口達到300多萬,還有80萬福州族群分布於台灣。
20世紀晚期以來,福州經濟快速發展,產生大量勞動力需求,因此大批來自福建省內其他地區和外省的外來人口湧入福州就業。21世紀初福州的外來人口有44.74萬,主要分布在市區,占總人口的7%左右,大部分為來榕務工的勞動力,其中來自福建本省和外省的勞動力大概各占一半,外省勞動力主要來自四川、江西、安徽、湖南、浙江、貴州。外來勞動力60%以上從事工業、建築業等行業,還有16%左右在服務性行業工作。外來人口填補了福州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對促進經濟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另一方面,這些外來人口的犯罪率較高,也造成了福州市治安一定程度的惡化。2001年左右,福州罪犯中的外來人口占到了36%,相對於外來總人口所占比例為7%而言,該數據大大超過了當地人口的犯罪率。
民族和族群
福州人口以福州民系為主體,少數民族以畲族、滿族、回族等族為主。福州的漢族大多是本土的福州族群,屬於閩民系的其中一支,以閩東語南片的福州話為母語,有著自身獨特的文化、風俗。福州疍民在國的民族識別中被認為是漢族的一部分,但他們在傳統上終身以船為家,曾倍受陸上漢人的歧視,自民國以來才逐漸大量上岸定居,二十一世紀以來絕大部分福州疍民已全部上岸。畲族是福州人數最多、最主要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羅源和連江兩縣的山區,以羅源霍口畲族鄉和連江小滄畲族鄉最為集中。福州畲族婦女的獨特服飾為鳳頭髻和鳳冠,鳳頭髻是以紅絨纏繞辮子並盤繞於頭上,鳳冠則多為銀質,現在已不多見。福州滿族則多為清代駐防福州的滿族軍人後代,長樂琴江為全福建唯一的滿族聚居村。
自然地理
福州位於中國大陸東南部,福建東部的閩江口地區,東經118°08’~120°31’,北緯25°15’~26°29’之間,總面積12,154平方公里。福州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北部相望,南部與泉州市和莆田市,西部與三明市,北部與南平市和寧德市分別接壤。全境地勢西高東低,自西部的鷲峰山—戴雲山脈往東面的台灣海峽,其間地貌類型由中部山陵而至低山而較高的丘陵而至台地平原最後則是大海,山地丘陵面積占總面積的72.68%。閩江是境內最大河流,自西北向東南方向橫切山脈形成狹窄幽深的沿江峽谷,自安仁溪口以下河谷逐漸開闊,水流趨緩,並在下游福州盆地形成福州境內最大的福州平原。福州境內最高峰是永泰縣西南部的東湖尖,海拔1682米。海岸線漫長曲折,北起羅源縣井水,南至福清市新厝鎮,總長1137公里,多屬基岩海岸,其中大陸海岸線長920公里,海島海岸線長390公里,共有18個港灣,深水港灣有羅源灣、福清灣、興化灣,海域總面積11.09萬平方公里,有545個島嶼,最大島嶼是面積274.33平方公里的海壇島。福州的森林覆蓋率達54.8%左右,礦產主要以葉臘石、花崗岩、矽砂等非金屬礦為主,壽山石也是重要礦產。全市市區地熱總儲量達9800立方米,擁有中國最大的市區溫泉,市區的溫泉帶位於城區東北部,面積達5平方公里,鄰近區域還有其他溫泉分布。
福州的氣候屬於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年相對濕度約77%,2007年年降雨量為1367.5毫米,年平均氣溫為16~20℃,最冷的1、2月平均氣溫為6~10℃,最熱的7、8月平均氣溫達到24~29℃,由於近年來熱島效應更顯著以及盆地地形影響,夏季中午氣溫一般高達36℃以上。1981-2010年年均高溫天數32.6天,居全國各省會首位。1951-2013年日最高溫≥40℃天數3天,分別是41.7℃(2003年7月26日)、41.1℃(2003年7月15日)和40.6℃(2013年8月8日)。冬季較溫暖,但偶有低溫出現,日最低氣溫<0℃天數15天,極端最低氣溫-1.9℃(2016年1月25日)。福州的無霜期有326天,年均日照為1700~1980小時。降雨量因受地形影響,沿海半島和島嶼地區要低於內陸的山地地區。福州冬季以東北風或東風為主,但是福州盆地受閩江流向影響盛行西北風;夏季則以偏南風或東南風為主,春秋季是過渡期。早上西北風、下午東南風的日風向變化以夏季最為明顯。福州每年都受到颱風天氣的強烈影響,7~9月是颱風活動期,年均颱風直接登陸次數為2次。福州溫暖濕潤的氣候適宜樹木和農作物生長,境內森林覆蓋率達54.8%,也是中國東部沿海荔枝生長的地理北限。
民族和族群
福州人口以福州民系為主體,少數民族以畲族、滿族、回族等族為主。福州的漢族大多是本土的福州族群,屬於閩民系的其中一支,以閩東語南片的福州話為母語,有著自身獨特的文化、風俗。福州疍民在國的民族識別中被認為是漢族的一部分,但他們在傳統上終身以船為家,曾倍受陸上漢人的歧視,自民國以來才逐漸大量上岸定居,二十一世紀以來絕大部分福州疍民已全部上岸。畲族是福州人數最多、最主要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羅源和連江兩縣的山區,以羅源霍口畲族鄉和連江小滄畲族鄉最為集中。福州畲族婦女的獨特服飾為鳳頭髻和鳳冠,鳳頭髻是以紅絨纏繞辮子並盤繞於頭上,鳳冠則多為銀質,現在已不多見。福州滿族則多為清代駐防福州的滿族軍人後代,長樂琴江為全福建唯一的滿族聚居村。
語言
福州最主要的本土語言為閩東語支的福州話(俗稱平話),近現代也稱為福州語,它是福州族群與福州疍民的母語,屬漢語閩語支,是閩東次語支的代表,約成型於唐末五代閩國時期,保留了許多上古漢語、中古漢語和古閩越族語言的語音和詞彙,和普通話差異極大,無法互通。流傳最廣的福州話韻書是成形於明末的《戚林八音》。書寫上,民間傳統常採用漢字的福州俗字進行民間文學、閩劇劇本的編寫和傳抄,在近現代,福州俗字也用於翻譯福州語聖經、基督教作品等等。而現代的語言學家們則用考本字的方法為福州話找到音形意更符合歷史源流的漢字寫法。19世紀中期到福州的歐美基督新教傳教士還發明了福州話的拉丁化文字——平話字,並用平話字進行宗教、語言、教育等方面書籍的編寫。福州畲族居民主要使用的的語言為畲話,為一種漢語方言,畲族人稱之為「山哈話」(山客話),而不同於廣東部分畲族居民使用的屬於苗瑤語系畲語支的畲語,由於宋元時期畲族人曾與客家人混居於閩粵贛交界地區,因此畲話受客語的影響很大,在遷入福州以後,畲話又受到福州話的一定影響,由於國家的強制推普工作,普通話逐漸在福州得到推廣,當下很大一部分福州人能夠聽懂和使用普通話,但青少年中福州話使用者人數卻不斷下降,不少人無法聽懂福州話,以致近年來民間和官方皆有保護福州話的呼籲出現。目前,福州電視台和廣播電台開辦有福州話節目,一些小學也開始試點福州話教育,但是由於多年來的推普機制以及人心觀念等影響,因此效果不佳。
姓氏
根據2006年的人口數據,福州人口最多的首十個姓氏依次是陳、林、黃、鄭、王、張、李、吳、劉、楊。福州民間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滿街擺」的說法,最大的陳、林兩姓人口在2002年時為190.54萬,占到福州市總人口的32%左右,而十大姓氏的人口則占到總人口的62%左右。這個排名與全國十大姓頗為不同,但與鄰近的台灣相近。在古代中原漢人移民福州的歷史上有八姓入閩之說,即西晉末年的永嘉年間,由於北方動亂而被迫逃離家園南下移民入閩的八大漢人姓氏為:陳、林、黃、鄭、詹、邱、何、胡。而後福建還出現過兩波主要從華北跟江浙而來的移民潮,其中一次是因南北朝時期侯景之亂,第二次是由於唐代安史之亂,因安史之亂而入閩的兵民規模巨大,甚於東晉八姓入閩。這些不同時期的移民潮塑造了今天福建境內各地文化跟方言的巨大差異。
宗教
福州居民宗教信仰多元,包括了佛教、道教以及基督宗教的新教和天主教、伊斯蘭教等;其中以佛教、道教信徒最多。受傳統儒家思想影響,福州人祭祀祖先和地主(地基主)非常普遍,許多家庭中設有祖先和地主牌位。
道教和佛教是福州信奉人數最多的兩大宗教,大多福州人是兩者兼信的,尤其福州各地流行著不同的鄉土神靈。媽祖、臨水夫人是福州最重要的神祇,其餘武夷王、白馬王、開閩王、威武王、裴真君、董真君、許真君、扣冰祖師、法主真君、五福王爺、懿德夫人等地方神祇,也都在福州享有盛名。福州的道教始於公元3世紀,10世紀五代閩國時期福州成為閭山派的中心,道教大為興盛。到了清朝道教被朝廷抑制,但福州的道教與民間宗教相滲透,仍廣為流行至今,民間信仰的神靈種類繁多,許多社區和村莊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神,有人估計福州各地的神靈多達上百種,其中還包括了福州典型的榕樹崇拜,如照天君。
佛教在福州的地位也十分重要,它在魏晉之際傳入福州,唐代福州出現了百丈懷海、黃蘗希運這樣的禪宗高僧。福州佛教在宋代大為興盛,但明末一度衰落,清代又復興,並由福州向日本和東南亞傳播。福州湧泉寺、西禪寺在東南亞都有廨院,日本黃檗宗則起源於福清黃檗山萬福寺。
基督宗教方面,羅馬天主教被福州人稱為奉教,官方統計1994年福州天主教徒超過20萬。1624年底,耶穌會的艾儒略將天主教傳入福州,但福州天主教在1720年至1842年的禁教時期被迫轉入暗地發展,直至1846年恢復。1949年以前,教會神職人員以西班牙人為主。1950年代中國共產黨推行三自運動,福州的外籍天主教神職人員被驅逐,天主教會分裂成地上和地下教會,這種局面維持至今。官方數據顯示福州的基督新教信徒超過50萬。
基督新教在1847年由美國基督教公理會(美部會)傳入福州,美以美會和英國聖公會也接踵而至,使福州成為新教在中國的重地,從晚清至民國,新教教會在福州創辦了許多新式學校和醫院,還發展了羅馬化的福州話文字(平話字)並在教會學校中推廣。中共接管福州後,各新教教會也受到了三自運動巨大的衝擊,家庭教會的活動形式則在後來興盛起來。
伊斯蘭教在福州歷史上活動則較少。628年建立的福州首座清真寺在後來荒廢(原先為佛教寺院後改為清真寺),直到1474年才得到重建為今天的福州清真寺。由於穆斯林人口很少,福州伊斯蘭教在清代是靠外省人穆斯林官員來維持,目前的福州穆斯林也多來自外省。
海外移民
福州目前擁有大約600多萬的華人華僑,是一座僑鄉城市。福州人有著很長的海外移民史,在漢代就有福州人移居菲律賓的記錄。宋代移民海外的福州人漸多,日本、南洋諸島和越南等國都成為了移民的目的地,越南陳朝開國皇帝陳日煚就是福州長樂縣移民的後裔。明初福建三十六姓居民奉旨移居琉球久米村,其中大部分為福州河口人,此外還有很多福州人隨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到東南亞經商定居。明代中期到清初,又有很多福州人移居日本,他們大多居住在長崎,這些人回福州故鄉時常稱「本國福州」。鴉片戰爭福州開埠之後,更多的福州人選擇到東南亞謀生,其中很多福清人移民印尼;還有西方人誘拐福州人前往東南亞、非洲(如留尼旺島)、美國、墨西哥等地,因待遇惡劣,當時很多福州人反感的稱之為「賣豬仔」。到了19世紀末,福州又出現了集體移民墾荒的移民形式,黃乃裳就曾組織福州人移民砂拉越詩巫墾荒,而福州裔德國籍牧師柳依美等則組織了前去馬來亞實兆遠的移民。民國時期,由於福建經濟衰退、民生艱難、匪患嚴重,福建人前往東南亞的移民一直持續不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由於政局變化,福州人前往東南亞的移民漸息。
紐約市東百老匯大街是福州移民的聚居區,圖為東百老匯街口的長樂會館
福州人成批前往全球其他地區的新移民則較晚出現。1942年,一些美國福州移民創立了美國美東福建同鄉會,到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有成規模的移居香港的福州海員通過跳船滯留美國的方式移民入美,並通過勤勉工作取得了美國綠卡。1980年代以後,赴美的福州移民大幅增加,他們以閩江下游和沿海的長樂、福清、連江和福州市的一些鄉鎮農民階層為主,其中大量人通過各種方式進入並滯留於美國,也有許多人通過既有的親屬關係移民美國,福州人成為1980年代以來美國增長最快的華人群體,這些新移民大多聚居於紐約。美國的福州移民人口缺乏確切的統計,福州官方的統計數字顯示其數量約有45萬,其中30萬集中於紐約地區,也有人估計其總數在60萬左右。伴隨赴美的移民潮,同時還有前往日本(以福清人為主)、歐洲(以英國為多)、加拿大以及澳洲、南美、南非等地的移民,他們中既有非法入境者,無證移民,也有大量的出國經商的商人。
在經濟上,早年赴東南亞的老一輩福州移民較為成功,如籍貫在福州倉山區蓋山鎮的亞洲糖王郭鶴年曾是馬來西亞首富,而生於福清海口鎮的印尼巨賈林紹良不僅曾是印尼首富,還曾成為世界第6的富豪和華人中的第一大富豪。而砂拉越的福州族群在經濟和政治上都頗有建樹。此外,這些老移民還在祖居地福州投資企業和公益事業。而近年來全球各地的福州新移民也為福州帶來大量僑匯,許多在經濟上取得成就的移民則回福州投資,刺激了福州的紡織和鋼鐵等民營經濟的發達。
文化
福州文化作為閩文化的一個分支,具有強烈的族群和地域特徵,在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和習俗的大體框架之下,也發展出了自身獨特的語言、習俗、節日、建築、藝術、群體文化性格等。晉代以降、尤其是晚唐以來的大量北方移民將上古和中古的中原文化帶到福州,而被邊緣化的土著閩越文化也部分融入其中,二者相互結合,在相對隔絕的自然地理和歷史地理條件下發展出了族群特性鮮明的福州文化,它既和閩民系的其他分支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交融,同時又具備自身特有的地域文化系統。
民居建築
福州的傳統民居建築自成體系,具有極為鮮明的地域特色,它屬於閩海系建築區中的閩東民居,這種建築形式的分布基本與閩東語的使用區域一致。典型的福州傳統民居材料以木構為主,輔以磚石,其平面布局多採用「三合內庭型」,即縱軸上一次安排「門廳—內庭—廳堂—內庭—廳堂—……」,以主廳堂為核心,主廳堂有三開間、五開間或七開間的,天井兩側是廊廡。大型的民居往往採用在軸線兩側重復模式單元來橫向擴展成多橫多進的院落,而有時則是在兩側配以護屋或花廳,花廳是休閑會客之處,多以假山、樓閣、涼亭、水榭裝點成小型的私家園林,是體現主人審美情趣的空間。福州民居結構上多用穿斗式和抬梁式,由柱承重,挑檐則是扁作直梁式的插栱挑檐。
閩侯縣雪峰寺的封火山牆
福州民居外觀上最顯著的特徵是馬鞍形封火墻、大門等結構,它們也是福州和閩東地區所特有的。福州的封火山墻採用馬鞍曲線型,墻體高大、隨著梁架起伏,兩端翹起,動勢強烈,也被稱為馬鞍墻或馬頭墻,這種墻體形式在中國除閩東外的其他地區幾乎是不存在的,墻體用牡蠣殼灰或石灰塗抹成白色,而墻頭和翹角都施有彩繪雕塑,有些雕塑包含了大量與海洋有關的元素。波浪般連綿的馬鞍墻曲線在20世紀中葉之前構成了福州城市天際線的輪廓。福州民居的大門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以插拱支撐單坡屋頂形成似為門罩的雨罩,另一種是採用三間六扇門或明三暗五六扇門,門廊寬敞,施雙坡頂、兩側由封火墻延伸出牌堵,大門後用一扇插屏門隔擋第一進院落,[179]第二種大門的中間正門僅在重大儀式時打開,平時進出都走兩側小門。[186]建築中的門窗、斗拱、梁架等部位常常修飾以精緻的木雕。福州的寺廟、祠堂等宗教建築和公共建築也採用和福州民居相似的建築模式,而殿宇中常有藻井,連重建於明代的福州清真寺也採用了福州傳統建築的布局和封火墻等元素。在維持福州民居基本形貌的基礎上,福州各地的民居建築在細節上又有所差別。一些處在山區的福州民居(如閩清一帶的一些民居)常在建築平面兩側或對角線處加蓋炮樓、城堡、吊腳樓,這是歷史上為了防禦匪徒而建造的。而福清一帶的民居受到莆仙民居的影響,常常用紅磚砌墻,飛檐翹脊,大門裝修考究。福州的一些當代建築為了體現本土特色,在外觀上也採用了馬鞍形封火墻這個典型的福州傳統建築元素。
此外,福州的海邊或海島上的民居為抵禦臺風,大部分採用石砌,並以石塊壓瓦。[188][189]過去福州社會底層小家庭的居民住宅有著其他的形制,許多下層小戶人家居住在連片的聯排木屋中,水邊的小戶居民則常住干欄式的提腳房(高腳樓),而福州疍民則以船為家,這些居住形式都是純木構的。福州畬族的民居大多規模很小、形制簡單,中間常為廳堂,有木屏隔為前後庭,左右是廂房,家族聚居的大厝很少見。
福州傳統民居建築分布在福州各地,其中一些非常具有代表性。比如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歷史上一直是福州豪門望族的居住區,其占地40.2公頃,現存268座明清古民居,是中國都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三坊七巷的整體被列為中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閩清縣的宏琳厝是中國最大的單體古民居,它占地17832平方米,共有35間廳堂、30個天井、36扇風火墻、13座大門,666間房間,從1795年到1823年歷時28年才建造完畢,居住著黃氏家族100多戶900多人,建築內擁有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磚雕等。
傳統戲曲音樂
福州有著多種的本土戲劇劇種、曲藝曲種和民間音樂形式,其通行範圍基本上在以福州族群為主的福州十邑地區以及海外的福州族群聚居區,而像閩劇這樣影響力較大的劇種還擴散到到周邊的一些地區。閩劇是福州最主要的本土戲劇,亦稱福州戲,是用福州話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以福州市為中心的閩東地區。閩劇的音樂唱腔由「逗腔」、「江湖」、「洋歌」、「小調」、「囉囉」和「板歌」6個部分,統稱「榕腔」。傳統樂隊7人,俗稱「七條椅」。主要管弦樂器有橫簫、嗩吶、頭管、二胡、椰胡等。打擊樂器有青鼓、戰鼓,大、小鑼,大、小鈸,磬等。近現代閩劇的角色有「十二角色」,分別為小生、老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貼、末、雜等。十番音樂則是典型的福州傳統民間音樂,興起於清朝乾隆年間,流行於福州地區及寧德、南平的部分地區。十番音樂的樂器有13種,曲牌有100多支。演奏形式分為坐奏、行奏、舞奏,按演奏空間則分為室內與室外兩種,其中室內分為以金革為主的前堂和以絲竹為主的後堂。十番也被列為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話是以福州話為載體的說書形式,流行於福州十邑一帶。它形成於明末清初,以柳敬亭為祖師,20世紀中葉之前常在評話館中演出,而傳統的福州語話本,最早可見於清雍正、乾隆年間。伬藝是以演唱為主的福州民間的說唱敘事藝術,早年稱為伬唱,源於唐宋百戲,形成於大約400年前,流行於福州十邑地區,其樂器以弦管樂為主,以六角胡為主弦,聲腔和閩劇類似,但唱詞唱腔比閩劇通俗。福州疍民也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民歌—福州疍民漁歌,以福州話演唱,大體分為「盤詩」和「唱賀年歌」兩種形式,前者為男女對唱,後者是福州疍民正月上岸討粿所唱的賀年歌。福州疍民漁歌它在一定程度上還影響了福州民間歌謠。福州疍民漁歌同時也是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州畲族的傳統敘事曲藝是畲歌,畲歌中的長篇敘事歌內容涉及到畲族本民族歷史以及漢族歷史。畲族同時還有「盤詩」的民歌對唱傳統。在當代,福州的傳統戲曲音樂遇到了觀眾減少、青黃不接等嚴峻問題,而福州的藝術界人士和當地政府也在努力通過各種方式實施挽救,2007年,福州評話《甘國寶》就被製作成動漫的形式以吸引青少年觀眾,還在各種場合得到推廣,取得一定的成功。
工藝美術
福州的工藝美術也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脫胎漆器、壽山石雕、軟木畫、牛角梳和紙傘都是福州的工藝特產。福州脫胎漆器是中國地理標誌產品之一,和北京景泰藍、江西景德鎮瓷器並稱為中國傳統工藝品「三寶」,脫胎漆器是清代的沈紹安在繼承了漢唐夾紵技法的基礎上發明的,其製法分為以泥土、石膏、木模為胚胎的脫胎和以楠、樟、櫸等硬木為材料的木胎兩種,其色澤鮮艷,質地堅固輕巧,清末民初時沈氏家族的漆器多次在國際博覽會上得到金獎。壽山石雕是以福州北部壽山鄉壽山村一帶的壽山石為材料雕刻的工藝品,分為田坑、水坑、山坑三大類、100多種,其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紀的南朝時期,壽山石色澤鮮艷、由白到五色皆有,富有光澤,石雕的主題囊括了人物、動物、山水、花果、博古器等,它是福州最重要和最富地域特色的工藝品之一,也是中國石雕中的珍品,壽山石中的芙蓉石雕刻的作品更是石之上品。福州牛角梳是以水牛角、黃牛角、綿羊角為原料,其誕生年代不晚於宋朝,它是福州人的日常用品,而一些經過精心雕琢的牛角梳也是重要的工藝品。福州紙傘採用毛竹、柿油、桐油、棉紙和油漆製成,在歷史上曾經廣泛流傳於福州地區,其形制精美,製法有80多道工序,但近年來紙傘的本土市場急劇萎縮,現時幾乎所有的福州紙傘全部銷往日本,由於紙傘製造工藝複雜、制傘藝人又呈現青黃不接的局面,福州紙傘也面臨著失傳的威脅。
傳統節日
福州的許多節日和習俗具有濃厚的本土特色,一些如拗九節這樣的節日是僅流行在福州十邑地區的特有節日。拗九節在每年農曆正月廿九日,是福州族群的傳統節日,又稱「後九節」、「孝九節」和「送窮節」。該節日源於「目連救母」的傳說,福州一帶的家庭在這一日會用糯米、紅糖、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等原料,煮成甜味的拗九粥,用來祭祖或贈禮,已出嫁的女兒會送「拗九粥」回娘家,以示孝順。拗九節後三日是二月二,福州人在這天有吃鹹粥的習俗。而福州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仍是春節,福州正月初一的早餐傳統是食太平面或吃年糕,過年時講究講吉利話,初二初三則是訪問親友拜年的日子,兒童也會得到長輩們的壓歲錢,初四則是傳統上迎接灶神迴鑾的日子接神日,各行各業在初四開工;福州疍民會在春節時上岸向陸上的漢人唱賀年歌討粿。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夜晚,福州各地會舉行傳統宗教的迎神活動,花燈燈會也在元宵達到高潮。清明節是福州人紀念先人的節日,但同中國其他地區不同的是,福州人會用菠菠草和糯米粉製作菠菠餅,用於供奉、饋贈和食用。[210]福州端午節的傳統則是食粽、賽龍舟、懸艾蒲、燃雄黃。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在福州也被稱為鬼節,這是福州「做半段」開始的日子,做半段的傳統源於慶豐收和紀念先祖神誕,主要活動為祭祖、燒紙、宴請親友、做道場或辦盂蘭盆會,不同的鄉村城鎮都有各自的日期,有的地方甚至會延續至接近春節時舉行。中秋節的主要活動為吃月餅、賞月,但福州各地區的一些具體風俗不盡相同。冬節(即冬至)前夜,福州人有用糯米漿搓𥻵,留至冬至早晨食用的習俗。祭灶源於祭祀灶神,福州的祭灶有「官三民四曲蹄五」的說法,即在農曆十二月廿三日為官家祭葷灶之日,廿四日是普通民家祭素灶之日,而福州疍民則於廿五日祭灶,在祭灶節的習俗是各家庭分發灶糖灶餅、吃豐盛的晚餐。農曆年底,福州人要在家進行名為「掃堂」、「筅堂」的大掃除。除夕在福州被稱為「三十暝晡」,福州人會進行貼新符(春貼)、放鞭炮、舉行家庭晚宴的活動。
文學與出版
福州文學初興於唐末五代,早期以詩詞賦為主,在宋代出現了張元幹、鄭思肖這樣的詩詞名家,而明代的閩中十子中有九位都來自福州府,像張經、葉向高這樣的著名官員也有佳作傳世。南宋梁克家所編寫的福州地方志《三山志》是福建存世最早的地方志,其文筆優雅,是早期地方志的典範之作,明代王應山的《閩都記》是福建地方志的經典,詳細記載了福州的歷史文化地理風情。明代,小說開始在福州出現,閩縣的徐熥創作了《十八娘外傳》、《陳金鳳外傳》等文言歷史小說,其中《陳金鳳外傳》是以歷史上唯一表現五代時福州的閩國宮廷的小說。清道光年間,福州女詩人李桂玉創作了中國迄今為止篇幅最長的彈詞小說《榴花夢》。從清末到現代,福州既產生了林紓這樣使用文言的舊式作家,也出現了冰心、廬隱、胡也頻這樣的新式作家。
本土的福州語文學在清朝繁榮起來。18世紀的乾隆年間,筆名為里人何求的作家完成了長篇小說《閩都別記》,該小說中大量使用福州話,記錄了許多民間故事、福建野史、風俗習慣、俚謠俗諺等,是福州歷史上最重要的本土文學作品之一。此後,隨著基督教在福州的傳播,又出現許多用漢字書寫的福州語《聖經》(《福州土腔新舊約全書》,193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和聖詩(如《榕腔聖詩》,下載(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9世紀中後期平話字發明以後,也出現了用平話字寫成的福州語聖經和其他的基督教相關作品。福州語文學的另外一種形式就是戲劇,比如閩劇劇本都是用福州語(漢字福州俗字)寫成的。1949年之後,用漢字或平話字編寫的福州語書籍的出版停止了,但閩劇劇本的編寫仍然在延續。
已知最早的福州話韻書是明朝晚期的《戚參將八音字義便覽》,後於清朝編入《戚林八音》,清末又出現了《加訂美全八音》。平話字發明後,福州的基督教會編寫了Dictionary of the Foochow Dialect、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the Foochow dialect等榕-英或英-榕向的詞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有李如龍主編的《福州方言詞典》和馮愛珍主編的《福州方言詞典——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分卷》等福州話-普通話向詞典出版。
福州古老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形成了豐富的文化景觀。福州現有十八處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別是華林寺大殿、林則徐墓、瑞岩彌勒造像、馬江海戰炮台、烈士墓及昭忠祠、曇石山遺址、陳太尉宮、崇妙保聖堅牢塔、鼓山摩崖石刻、福建船政建築、名山室、聖壽寶塔、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群、獅峰寺、福州文廟、棲雲洞造像、顯應宮泥塑、靈濟宮碑、嚴復故居和墓,其中華林寺大殿是中國南方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福州民居屬於閩東民居區系,風格自成一體,大量的明清古民居遍布全境,尤以位於市中心、中國都市中心最大的古建築群三坊七巷最為集中,而閩清的宏琳厝則是中國最大的單體古民居。福州的宗族文化和民間信仰非常興盛,擁有不計其數的家族祠堂、廟宇和盛大的祭祀、迎神活動。宗教多元化為福州帶來了大量精美的宗教建築,境內有許多古老的媽祖廟、臨水宮和於山天君殿、台江的陳文龍尚書廟、張真君祖殿等道教廟宇建築;重要的佛教古寺有開元寺、崇福寺、西禪寺、雪峰寺、湧泉寺等,閩江洪塘附近的江心石阜上還有一座精緻小巧的金山寺,造型別具一格;修建於晚清的泛船浦天主堂、石厝教堂等則是福州近代基督教建築的代表。福州市區的三山兩塔(烏山、於山、屏山和白塔、烏塔)是福州的重要文化標誌,而城西北角的福州西湖開鑿於晉代,是市區重要的風景區。台江區作為舊時福州城市的商業中心,擁有大量的會館建築、古代廟宇和古民居,尤以上下杭一帶最為集中。倉山區作為晚清至民國的使領館區與外國人、華僑的居住區,有著大片的外國領事館、西式或中西合璧的住宅、教堂、教會學校等近代建築群。閩王祠、林則徐祠、馬江海戰忠昭祠等是用於祭祀福州歷史上的重要人物或殉國者的祠堂。而郊區的鼓山、福清的黃檗山、閩侯的雪峰山都是佛教名山。長樂琴江滿族村是福建唯一的滿族聚居村落,是按類似八卦布局建設的水師旗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