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家繪畫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李常生資料整理 2021/11/17

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繪者: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尺寸35.6×1152.8公分

創作時間: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

內容簡介:「清明上河圖」是寫實風俗畫的傑作,歷代臨仿者甚多,此卷是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西元一七三六年)合作畫成,因此又稱為「清院本」。所畫的事物繁多,可以說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長的作品。用色鮮麗明亮,用筆圓熟,界畫橋樑、屋宇、人物皆細膩嚴謹,雖失去了宋代古制,卻是研究明清之際社會風俗不可缺的材料。【註】資料摘自台北故宮博物院官網。

《清明上河圖》,目前已知最早的版本為北宋畫家張擇端所作,原畫長約528.7公分,高約24.8公分,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描繪[1]北宋京城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及汴河兩岸的繁華和熱鬧的景象和優美的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卷中,畫中主要分開兩部份,一部份是農村,另一部是市集。畫中約莫有814人、牲畜60多匹、船隻28艘、房屋樓宇30多棟、車20輛、轎8頂、樹木170多棵,往來衣著不同,神情各異,栩栩如生,其間還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情節,構圖疏密有致,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頗見功底。這幅畫作對於各種形態的幾乎正確描繪性使其負有盛名。《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獲譽為「中華第一神品」。

原作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是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畫院畫史張擇端,也有一說作者不止張擇端一人;董其昌《容臺集》說:「乃南宋人追憶故京之盛,而寓清明節繁盛之景,傳世者不一,以張擇端所作為佳。」「紹興初,故老閒坐,必談京師風物,聽之感慨有流涕者,故其時西北耆舊,談宣政故事者,為人所重。」甚至有人提出觀點說是南宋人懷念昔日強盛時期而作。宋徽宗酷愛此畫,用「瘦金體」在圖上題寫「清明上河圖」五字。

《清明上河圖》歷十年畫成,最早由北宋宮廷收藏,後為宋神宗向皇后族人所藏。靖康之禍後流入金國。1186年,金朝張著、張公藥、酈權、王磵、張世積等人先後得此畫,識畫睹畫思故國,分別題跋於圖後。後歷經輾轉,為南宋賈似道所得。元朝時期再度進宮,被收入秘府。爲官匠裝池者以贗本偷換出宮。售予某貴官,中途又爲保管人偷售給杭州陳彥廉。至正年間又被調包,流落民間。

明朝初期,由大理寺卿朱文徽、大學士徐溥收藏。1451年,李東陽在圖後兩次題寫長跋,詳記畫面內容和在明代中朝流傳始末;弘治以後,固歸華蓋殿大學土徐溥所有。徐溥臨終前贈予李東陽,嘉靖三年(1524年)圖歸兵部尚書陸完,陸完死後,其夫人將《清明上河圖》縫入枕中,後被娘家外甥王某曾臨摩此畫[2]。陸完之子將《清明上河圖》賣至崑山顧鼎臣家。後來落到宰相嚴嵩、嚴世蕃父子手上,明人田藝蘅《留青日札》載嚴嵩為得《清明上河圖》,以1,200百金從蘇州陸氏處購得,「饞得其贗本,卒破數十家」。嚴嵩倒臺,圖被沒收,第三次納入宮廷。經明代皇室收藏,後來太監馮保偷出,在畫上加了題跋,之後真本又不知去向。

清朝時由陸費墀保存,在上面矜印題跋。後由湖廣總督畢沅收藏。嘉慶二年(1797年)畢沅死後,《清明上河圖》第四次進宮,深藏紫禁城迎春閣內,嘉慶帝命人將其收錄於《石渠寶笈·三編》一書之中,此後《清明上河圖》一直在清宮珍藏;雖經歷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和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二難,但均未受損。

1924年曾被溥儀和兩幅仿作一起帶至東北,但溥儀也不知何者為真品。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滿洲國,於是這幅名畫又被帶到長春,存在皇宮東院圖書樓中。1945年被收入東北博物館(今遼寧省博物館)當成贗品處理,直至1950年冬天才由楊仁愷等人從庫房的贗品堆裡鑑定出真跡,後藏於北京故宮。文化大革命中,李作鵬曾利用權勢將《清明上河圖》強行從北京故宮「借」出,據爲己有。林彪倒台後,《清明上河圖》才又重見天日,如今依舊收藏於北京故宮。

摹本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以清明時節作為引子,展開對汴京的精描細繪,是寫實風俗畫的傑作,受到歷代畫家的喜愛因而有許多仿本出現。其中「明四家」之一仇英仿作的《清明上河圖》最有影響,蘇州一帶仿間大都以「仇本」為底本。明朝後期,大量蘇州仿製的《清明上河圖》散落民間,後來紛紛進入清內府,一時間魚龍莫辯,清宮不得不組織畫工,另起爐灶再畫了一張「加長版」《清明上河圖》,是為歷代版本中內容最為富麗的一幅,幅度也較張本及仇本長,今人稱為「清院本」。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舉世聞名的現實主義風俗畫卷。千餘年來,此畫聲名顯赫,廣受青睞,仿摹者眾多。各地公私藏家手中還有許多摹本和僞造本。資料載僅清代皇宮所藏的摹本就有12幅。有統計指出現存《清明上河圖》有30多本;包括中國大陸藏10餘幅,台灣藏9幅,美國藏5幅,法國藏4幅,英國和日本各藏一幅,其中台灣光是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就藏有8幅。至於流傳到社會上還有多少幅,沒有人能弄清楚。

清院本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是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協作畫成,是參照了各朝仿本、集各家所長的作品。同時增加了明清時代的特殊風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娛樂活動,亦增添了許多豐富的情節,如戲劇、猴戲、特技、擂臺等等,使畫中人物增加到超過4,000人,畫作尺寸擴大至長1152.8公分及寬35.6公分;而且受到西洋畫風的影響,街道房舍均以透視原理作畫,並有西式建築行置其中。此卷用色鮮麗明亮,用筆達圓熟細致,所畫之橋梁、屋宇、人物皆細膩嚴謹,是院畫中的精品之作。現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仇本:

此版本為明代著名畫家仇英,根據「清明上河」這一題材,參照「張本」的構圖結構,以明代蘇州城爲背景,採用青綠重設色方式,重新創作了一幅全新畫卷,其風格與宋本迥異。仇本高約30.5公分,長約987公分。「仇本」又稱「明本」、「仇英本」,是後世衆仿作鼻祖,明人筆記載當時各種以此為藍本的仿本層出不窮,一時間成爲達官豪門相互饋贈的高檔禮物,被稱爲仇英仿本。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畫面特寫

清明上河圖的畫軸大致分成左、右兩部份,右半部分大體描述鄉間的從容步調,主要構成為農戶、牧羊人、豬舍等;從一條鄉間小徑逐漸拓寬、並連接到市鎮中的馬路。畫面左半部分則描繪都市日常,具體刻畫北宋繁榮的市場經濟運作,例如碼頭、商家、官府等,以及各行各業的生活百態,包含推車小販、雜技、戲班、乞丐、僧侶、占卜師、醫者、客棧、私塾、磨坊、鐵匠、木匠、石匠、儒生等,細節之講究為後世研究宋代社會構成影響甚鉅。貫穿全卷的的汴河為當時南北交通樞紐,對汴京具有極大重要性,在陸路交通不發達的年代,城中的物資供給全靠汴河供應。畫中隨處可見穿梭的船舶,搬運貨物的苦力,彰顯汴河對於宋代不可取代的地位。

畫面左端經過望火樓後[7],各式各樣的商業活動包含酒家、穀物市集、二手貨店、廚具舖、武器舖、燈籠店、樂器行、銀樓、布莊、畫廊、藥房、飯館等應有盡有。

畫面中的虹橋為全畫的中心。經現代學者考究,虹橋右側一艘帆船由於來不及收起桅杆,即將撞上橋面,因此可以看見橋上人群觀望與船上水手手忙腳亂的畫面,也看得出畫家特別著重此景刻畫。

繁忙的河道,造就汴河兩岸蓬勃的工商百業。汴京城的街道商店林立,有邸店(旅館)、醫藥舖、各式攤販等。宋代的人喜愛飲酒,因此汴京城內酒肆林立,資本雄厚的大酒商開設的酒店,稱為「正店」,中、小型的酒店,則稱為「腳店」,還有一些賣下價酒的「小店」,酒業可算是汴京的一大行業。由於酒客眾多,因此亦吸引了許多小販在店前擺賣。除了商店和小吃攤以外,畫面中還包含許多寺廟、私人住宅、官邸等各種階級和型態的房舍,有些還有前院和後院。畫面中的人們用各種不同型式的交通工具,有馬車、驢車、轎子等。河川中央滿是漁船和客串,河邊則有工人正拉著大船使其靠岸固定。當中婦女形象不多,大戶人家的婦女上街都得坐轎,酒樓、茶肆更不是婦女人家流連之地,由此可見宋代社會對婦女「拋頭露面」的限制。新娘嫁娶內容平易近人,反應當時生活樣態。

總之,有關《清明上河圖》之描述可總結為以下三點:

內容豐富,細節繁多。

結構嚴謹,繁而不亂,長而不冗,段落分明。

在技法上,大手筆與精細的雕琢相結合。

後世評價

《清明上河圖》不僅僅是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築、交通工具等詳實形象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歷史文獻價值。其豐富的思想內涵、獨特的審美視角、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都使其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被奉爲經典之作。

白壽彜任顧問的《中國通史(彩圖本)》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全卷所繪人物五百餘位,牲畜五十多隻,各種車船二十餘輛艘,房屋眾多,道具無數,場面巨大,段落分明,結構嚴密,有條不紊。技法閑熟,用筆細致,線條遒勁,凝重老練。反映了高度精純的繪畫功力和出色的藝術成就。同時,因爲畫中所繪爲當時社會實錄,爲後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在「張擇端」詞條內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是一幅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風俗長卷,畫家成功地描繪出汴京城內及近郊在清明時節社會上各階層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現的是勞動者和小市民。對人物、建築物、交通工具、樹木、水流之間的相互關係的處理,非常巧妙,整體感很強,具有極大的考史價值。此後歷代繪制的都市風俗畫,無不受其影響。

畫作之謎:

歷史上對張擇端創作《清明上河圖》的年代,以及「上河」一詞曾有過一些爭論;對畫中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從金代以來似無異議。明代的《味水軒日記》中記載,這幅畫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體題簽、雙龍小印,並且還有宋徽宗的題詩;詩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這樣一來,這畫卷描繪的是春天景色就更不用懷疑了,中國近代及當代美術史家鄭振鐸、徐邦達、張安治等均主「春景」之說。但是,也有人對此提出異議。

20世紀80年代中期,鄒身城先生在中國宋史研究會上提出論文《宋代形象史料〈清明上河圖〉的社會意義》,認爲「清明」既非節令,亦非地名。這裏「清明」一詞,本是畫家張擇端進獻此畫時所作的頌辭。故有人認爲,這裏的「清明」要從廣義上去理解。《後漢書》有例證,是出云:「固幸得生『清明之世』……」從語氣看這個「清明」係指政治開明。畫中題款「清明」語,本是張擇端進獻此畫,請帝王們賞識所作的頌辭。金人在畫面上留下的跋文說:「當日翰林呈畫本,承産風物正堪傳。」點明此畫主題在於表現承平風物。考張擇端行年,他於徽宗朝在翰林書畫院供職,此畫的第一位收藏人便是宋徽宗,證畫家意在稱頌盛世,討最高統治者歡心。知道了這個背景,顯然「清明」一詞不是指節令。

還有人認爲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根據是當時東京城劃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東郊區共劃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

同時長期以來一些專家學者對「上河」二字的含義也有諸多解釋。關於「上河」的含義主要有幾種觀點:有專家學者認爲「上河」是指「河的上游」;有專家學者認爲「上河」是「逆水行舟」之意;也有專家學者認爲「上河」即「上墳之意」;還有專家學者認爲「上河」即「趕集上街之意」。

【註】上文摘自維基百科。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卷,北宋,張擇端作,絹本,淡設色,縱24.8釐米,橫528釐米。

《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東角子門內外和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景象。全畫可分為三段:

首段寫市郊景色,茅簷低伏,阡陌縱橫,其間人物往來。

中段以“上土橋”為中心,另畫汴河及兩岸風光。中間那座規模巨集敞、狀如飛虹的木結構橋樑,概稱“虹橋”,正名“上土橋”,為水陸交通的匯合點。橋上車馬來往如梭,商販密集,行人熙攘。橋下一艘漕船正放倒桅杆欲穿過橋孔,艄工們的緊張工作吸引了許多群眾圍觀。

後段描寫的是市區街道,城內商店鱗次櫛比,大店門首還紮結著彩樓歡門,小店鋪只是一個敞棚。此外還有公廨寺觀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車馬轎駝絡繹不絕。行人中有紳士、官吏、僕役、販夫、走卒、車轎夫、作坊工人、說書藝人、理髮匠、醫生、看相算命者、貴家婦女、行腳僧人、頑皮兒童,甚至還有乞丐。他們的身份不同,衣冠各異,同在街上,而忙閑不一,苦樂不均。城中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駝隊、牛、馬、驢車、人力車等。 車輛有串車、太平車、平頭車等諸種,再現了汴京城街市的繁榮景象。高大的城門樓名東角子門,位於汴京內城東南。

全卷畫面內容豐富生動,集中概括地再現了12世紀北宋全盛時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此畫用筆兼工帶寫,設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畫,即所謂“別成家數”。構圖採用鳥瞰式全景法,真實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繪了當時汴京東南城角這一典型的區域。作者用傳統的手卷形式,採取“散點透視法”組織畫面。畫面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如一氣呵成。畫中所攝取的景物,大至寂靜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小到舟車裡的人物,攤販上的陳設貨物,市招上的文字,絲毫不失。在多達500餘人物的畫面中,穿插著各種情節,組織得有條不紊,同時又具有情趣。

後幅有金張著、明吳寬等13家題記,鈐96方印。

《清河書畫舫》、《庚子銷夏記》、《式古堂書畫記》等書著錄。

【註】上文摘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官網。

鑑賞:

從《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幾個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此畫用筆兼工帶寫,設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畫,即所謂“別成家數”。構圖採用鳥瞰式全景法,真實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繪了當時汴京東南城角這一典型的區域。作者用傳統的手卷形式,採取“散點透視法”組織畫面。畫面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如一氣呵成。畫中所攝取的景物,大至寂靜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小到舟車裏的人物,攤販上的陳設貨物,市招上的文字,絲毫不失。畫面中,穿插着各種情節,組織得有錯落有致,同時又具有情趣。

內容

內容豐富,描繪東西繁多。《清明上河圖》在表現手法上,以不斷移動視點的辦法,即“散點透視法”來攝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廣闊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細到舟車上的釘鉚、攤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諧的組織成統一整體,在畫中有仕、農、商、醫、卜、僧、道、胥吏、婦女、兒童、篙師、纜夫等人物及驢、牛、駱駝等牲畜。有趕集、買賣、閒逛、飲酒、聚談、推舟、拉車、乘轎、騎馬等情節。畫中大街小巷,店鋪林立,酒店、茶館、點心鋪等百肆雜陳,還有城樓、河港、橋樑、貨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

關於《清明上河圖》中畫有的人數,説法不一,常見的有500餘人説(白壽彝《中國通史》)、815人説(湯友常數米法)、1695人説(齊藤謙《拙堂文話·卷八》),此外各種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隻,房屋樓閣三十多棟,推車乘轎也有二十多件,各種説法較為一致。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為歷代古畫中所罕見。各色人物從事的各種活動,不僅衣着不同,神情氣質也各異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種活動,其間充滿着戲劇性的情節衝突,令觀者看罷,饒有無窮回味。

結構

結構嚴謹,繁而不亂,長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貴的是,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主體突出,首尾呼應,全卷渾然一體。畫中每個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等畫面關係,處理得恰到好處,達到繁而不雜,多而不亂。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畫面組織和控制能力。從內容看,此畫屬於風俗畫,也具有風俗畫的特點。

技法

在技法上,大手筆與精細的手筆相結合。善於選擇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於詩情畫意,又具本質特徵的事物、場面及情節加以表現。十分細緻入微的生活觀察,刻劃每一位人物、道具。每個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態,各有情節。房屋、橋樑等建築結構嚴謹,描繪一筆不苟。車馬船隻面面俱到,謹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勢。比如船隻上的物件、釘鉚方式,甚至結繩係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歎為觀止。

【註】上文摘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