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家繪畫

清王翬《夏山烟雨圖》

清王翬《夏山烟雨圖》

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夏山烟雨圖

王翬(1632-1717),江蘇常熟人。為清初「四王」之一。少即善畫,繼得王鑑、王時敏指授,並閱覽各地珍藏,臨摹名蹟,因能筆參古今,貌合南北,畫藝純熟,為清代第一。

此幅繪淡墨遠山,磴道相通,連綿的山林由遠而近,其間點綴著水榭、屋舍、樓宇、橋梁、瀑布。構景虛實相生,變化繁複,用墨乾濕互濟,暈染合宜。全作筆墨精緻生動,意境淳雅高妙,誠如卷末惲壽平題識所讚:「沉渾蒼莽,靈氣森然。」作於王翬52歲,是其成熟期的精彩代表作。

王翬(1632年-1717年),字石谷,號耕煙散人、烏目山人、清暉老人,江蘇常熟人,清初畫家。

王翬出身於繪畫世家。祖上五代擅畫,曾祖王伯臣善畫花鳥,祖父王載仕擅長山水、人物、花卉;生父王雲客善畫山水。少時先拜同里張珂為師,專摹元代黃公望的山水畫。21歲時以小景扇面見賞於王鑑,被收為弟子,後又師事王時敏,得以飽覽其家傳真跡,對傳統古畫的鑑賞、臨摹,功力極深,宋以來許多失傳的古畫,借王翬的臨摹得以傳世。筆參古今,貌含南北,時人吳梅村稱為「畫聖」,畫技之精熟為清代第一。清代張庚的《國朝畫徵錄》 評其為「畫有南北宗,至石谷而合焉」。康熙三十年(1691年)由宋駿業之薦,上京主持《康熙南巡圖》的一系列製作。南巡圖繪畢,曾獲當時皇太子胤礽接見,賜座、賜食,並賜「山水清暉」四字。歸里之後,求畫者甚眾。所作多為仿古,功力較深,但有時過於圓熟或傷於刻露,而丘壑尤少變化,晚年於簡練中求蒼渾,為論者所重;偶寫花卉,秀雋有致。平生藝論,多在《清暉贈言》。

王翬從學弟子甚多,是「虞山派」的創始人。王翬與王時敏、王鑑、王原祁合稱「四王」,又與吳歷,惲壽平合稱「四王吳惲」或「清六家」。

2008年9月起,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展出了王翬的27幅山水畫,該展覽由四部分27件作品組成,按時間順序講述了王翬的藝術發展歷程,從早年對傳統山水畫風的精湛詮釋,到1689年獲選為康熙皇帝南巡作畫而達到事業高峰為止。

主要作品

康熙南巡圖

該圖是王翬帶領約一千名畫工,包括畫家楊晉、冷枚、王雲、徐玫等人,歷時六年完成的共十二卷的長篇巨製,描繪康熙皇帝六次南巡的情況。該圖為絹本,設色,縱高67.8厘米,每一卷的長度為14米至26米不等,今尚存九卷,第一,九,十,十一,十二卷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第二,第四卷現藏於法國巴黎的吉美博物館;第三,第七卷現藏於美國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其他:

《匡廬讀書圖》,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千巖萬壑圖》,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奇峰聳秀》軸,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平林散牧圖》,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石磴林泉》軸,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水村春曉》軸,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石泉試茗》軸,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夏麓晴雲》軸,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夏木垂陰》軸,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秋林圖》,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寒林小景》,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夏五吟梅圖》,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秋樹昏鴉圖》,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廬山白雲圖》,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虞山楓林圖》,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秋山萬重圖》,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王翬風格特點:

王翬自幼嗜畫,繼承家學,又隨學黃公望畫法的同鄉張珂學畫,很早便表現出非凡的繪畫才能。王翬師從王時敏、王鑒。但他所畫山水不拘於一家,廣采博攬,集唐宋以來諸家之大成,熔南北畫派為一爐。王翬在王時敏、王鑒發展南宗畫派的基礎上,借鑒北宗的某些技法,比較全面地對山水畫傳統進行整理,形成具有綜合概括性質的法則。王翬將黃公望、王蒙的書法性用筆與巨然、範寬的構圖完美地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華滋渾厚、氣勢勃發的山水畫風格。因而他所畫的江南小景往往生趣盎然,清幽靈動。王翬作畫喜好幹筆、濕筆並用,而且多以細筆皴擦,畫面效果比較繁密。曾說“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他早期畫風清麗工秀,晚期則傾向蒼茫渾厚。章法富於變化,水墨與淺絳渲染得法。也有評者指出王翬用筆過於圓熟,某些畫則顯得刻露,墨法少有變化,構圖略感壅塞。

時人評價

王翬與王時敏、王鑒、王原祁被並稱為“四王”,加上吳曆、惲壽平合稱“清初六家”或“四王吳惲”。其畫筆墨功底深厚,長於摹古,幾可亂真,但又能不為成法所囿,部分作品富有寫生意趣,構圖多變,勾勒皴擦渲染得法,格調明快。在四王中比較突出。其畫在清代極負盛名,康熙三十年(1691年)奉詔繪製《康熙南巡圖》,歷時三年完成,受到皇太子胤礽召見,並繪扇書以“山水清暉”四字作為褒獎。被視為畫之正宗,追隨者甚眾,因他為常熟人,常熟有虞山,故後人將其稱為虞山派。

個人作品:

有《康熙南巡圖》(與楊晉等人合作)、《秋山蕭寺圖》《虞山楓林圖》《秋樹昏鴉圖》《芳洲圖》(常熟博物館藏)等傳世。著有《清暉畫跋》。 王翬的畫歷來價格較高,至今仍大受藏家歡迎。從最新的成交價可證明這一點。1989年6月1日佳士得中國重要古畫拍賣會上,拿出一件王的摹古山水冊,為清內府歸藏,石渠寶籍著錄,是王摹古山水的代表作之一,做價15-18萬美元,最後一舉達到396000美元。以後所拍畫作雖然價格降低,但相比其他清代畫家作品還是可觀的。同年佳士得另次“精美中國書畫”拍賣會上,其價格又有下跌。王翬的秋林賦詩圖軸,構圖嚴謹,遠山近陂配軒得宜,水墨設色自然渾成。圖上附有畫家雙題,自言有曹雲西韻味,反映了這位大家摹古的清湛功力。此圖估價為二萬五千至三萬五千美金,拍至五萬二千八百美金。1990年11月26日,蘇富比在紐約拍賣了一幅他的《太白觀泉圖》手卷,價格達71500美元,兩天后佳士得也在紐約拍賣他一幅作品,《仿董源夏山圖》淺設色絹本,立軸,以62000美元成交,從這三個例子可看出他現今的市場行情。

北京故宮博物院介紹王翬

王翬(1632—1717年),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又號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暉老人,江蘇常熟人,清初畫家。祖上五世均善畫,曾祖王伯臣,善畫花鳥,祖父王載仕,擅長山水、人物、花卉;父親王雲客也善畫山水,畫風秀雅。

王翬自幼受家庭影響,喜愛繪畫,先拜同里張珂為師,專摹元代黃公望的山水畫。後得到王鑒、王時敏的提攜和悉心栽培,王翬的畫藝驟進,聲名鵲起。在遊學於王時敏時,王翬摹仿李成、董源、巨然、趙令祉、米友仁、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曹知白、陳汝言等宋元名家的典範圖式,筆墨純正,色彩清新,熠熠生輝,號稱“集宋元之大成”。

王翬的山水畫既師法古人,又師法自然,融會南北諸家之長,創立了所謂南宗筆墨、北宗丘壑的新面貌,故王時敏稱“畫有南北宗,至石谷而合為一”。在王翬35歲到60歲之間,其作品最為精彩,技法精巧,清麗工秀,有“合南北為一手” 的獨特風格。時與王時敏、王鑒、王原祁、吳歷、惲格齊名,被稱為“四王吳惲”,又稱“清六家”。

康熙三十年(1691年),60歲的王翬由其畫學弟子、時任兵部左侍郞的宋駿業推薦,以布衣應詔供奉內廷,繪製《康熙南巡圖》,三年完成,得到康熙帝的褒獎,被視為畫之正宗。其追隨者甚眾,因他為常熟人,常熟有虞山,故後人將其稱為“虞山派”,且與王原祁二人有“畫聖”之稱。60歲以後,由於求畫者甚多,王翬的作品多為應酬之作,難免粗製濫造,還出現了不少代筆劃。又由於其技法純熟,形成了一定的格式,下筆往往帶有習氣, 不及以前的作品生動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