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家繪畫(02)

清朝顧鶴慶的畫作

清朝顧鶴慶的畫作

李常生整理  2022/11/29

顧鶴慶,字子餘,號弢庵。清代書畫家。工詩書畫。有“三絕”之稱。為人狂放,安於守貧,嗜飲酒。縱觀宋元名畫跡,並得其遺韻。工山水,多寫鎮江一帶春夏風景,筆墨清勁秀麗,山林茂密,尤善畫柳,能生動描繪出柳樹四時不同的姿態,極富情趣,加上曾作驛柳詩,人稱“顧驛柳”。與善畫松的張崟為莫逆之交,有“張松顧柳”之稱,並被尊為“丹徒派”之首。

顧鶴慶 (1766-?),乾隆三十一年生,卒年不詳。諸生。性瀟灑,工詩文,善行草,好飲。入都,館莊親王府。縱觀名跡 。宋人千岩萬壑,無一筆不簡,元人枯竹瘦石,無一筆不繁,鶴慶得之。嘗作驛柳詩,屬和者眾。因並善畫柳,人稱顧驛柳 。詩有京江七子之目。著有《弢庵詩集》一卷,《偉雲堂詩鈔》一卷。道光十年(一八三零)作梅竹圖。

顧鶴慶主要生活在清乾隆年間,乾隆時期是清代政治,經濟繁榮的時期。隨著政權的加固,疆域的統一,社會的安定,繪畫領域也呈現出活躍的氣象。而此時的江南地區,經濟繁榮,交通便利,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對於藝術品的需求也是不斷擴大,藝術市場的開發吸引了眾多畫家在此集聚。

市民階層的擴大一起對藝術求新、求變的要求使得畫風上的異端漸被大眾所接受,再加上清初野逸派畫家樹立了風格取法的榜樣,“揚州八怪”掀起了一股新的藝術潮流。

在當時的鎮江畫壇,也同樣視“揚州八怪”為榜樣,力求擺脫摹古困境,標新立異,以“師法自然,自以為法”為宗旨,形成“落筆濃重”的作品風格,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被後世稱為“京江派”。在京江畫派中,以張崟和顧鶴慶最為出色,張崟以畫松著名被稱為“張松”,而顧鶴慶因善畫柳,被稱為“顧柳”,兩人當時被稱為“張松顧柳”,為莫逆之交。

顧鶴慶出生於江蘇鎮江,作畫時在“師法自然,自以為法”的宗旨指導下,大多都是以江南實景入畫,筆墨清勁秀麗,用色清新淡雅,雖性情瀟灑,好飲酒,但作畫時卻結構嚴謹,過渡自然毫無任意放縱之感。

顧鶴慶在與當時的文化高層的交往之中,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到宋元名作。同時顧鶴慶與張崟的交往中也促進其在繪畫上對於傳統的追隨和繼承,張崟早年畫宗吳門,中年轉師沈周,又上追宋元諸家,用筆蒼厚沉鬱,結構嚴謹工整,幽情有志。而張崟和顧鶴慶在藝術志趣和筆墨氣味上大多相仿,兩者在繪畫都力追宋元,以江南實景入畫,追求自然趣味和生活意趣。

顧鶴慶畫中的寂靜曠達,寧靜悠遠都頗有宋元的意味和樂趣,但其生活在乾隆盛世,其政治背景和經濟背景相較於宋元來說都有所變化,因此其畫中沒有元人的消極避世,清冷寂寞之感,也消減了宋畫中的極致理性。相反更加具有生活氣息,山林雖高峻但連綿不絕,卻可以被征服,泉水潺潺卻更增加了山林野趣,整個畫面雖寧靜致遠但卻充滿對於生活的希望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自顧鶴慶、張崟之後,從學者甚眾,遍佈於江南一帶,形成了“氣象雄偉,落筆濃重”的畫派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