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藝術

歷代傳統服飾的魅力

歷代傳統服飾的魅力

李常生整理 2022/11/24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充滿了各種不同的朝代,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特殊和影響力。然而,在中國傳統服裝的發展中,有一些真正脫穎而出。中國服飾在中華文化佔有重要地位,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華夏衣冠在幾千年的時間中通過歷代中原王朝對周禮服制堅持代代相傳、世世相襲,在儒教禮典中也不斷適應時代的需要而產生朝代特色的常服。不同朝代的常服則不盡相同,各朝代往往對各個等級允許的顏色、式樣有細緻規定,朝代特徵較明顯。
漢代
漢朝(西元前206年-西元220年)是中國的第二個王朝,是經濟繁榮的時代。 它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和最有影響力的王朝之一。即使在今天,當人們想到中國人時,他們通常會想到漢人。漢族是中國的主要民族,因此漢字被稱為漢字。同樣,普通話稱為漢語,中國傳統服裝稱為漢服。漢朝時期,男女服裝設計和款式大同小異。為了區分性別,使用了不同的顏色、面料和裝飾品。這個時代以其使用黑色和紅色面料的“深色風格”而聞名。
漢服的特點是袖子很寬,層次感寬鬆,衣服通常由兩三件衣服組成,主要是寬鬆的開衩衣,長裹裙和開衩的袈裟作為外衣,纏在腰間。長袍主要有曲裾袍和直裾袍兩種。 女性還可以選擇穿襦裙—一件交叉領的裹身襯衫搭配一條長裙。
唐代
唐代(西元 618-907 年)通常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最具文化意義的時期之一。得益於絲綢之路與周邊國家的蓬勃發展的國際貿易,印度、波斯甚至西方文化都融入了中國文化。隨著越來越多的面料和新染料從鄰國引進,創造了促進傳統時尚變革的絕佳機會。
唐裝的服飾色彩非常豐富,人們對著裝也花了不少心思。 使用的主要材料是羊毛、亞麻和絲綢,後者象徵著較高的地位。由於價格昂貴,絲綢專供貴族使用。金色和黃色是皇帝和皇室的專屬顏色,並逐漸演變為皇權的象徵。所有社會階層都可以自由使用其他顏色。一般來說,女性多穿長袖襯衫,袖子寬,領口顯露乳溝。與以前的王朝時尚潮流相比,這些襯衫被認為是非常暴露和大膽的,它們被塞進裝飾有幾何圖案的飄逸長裙中,並由系在胸前的腰帶固定。
這個時代的妝容也蠻大膽的,畫眉毛,用粉底粉打造皮膚很白的錯覺,眉間畫花狀的花紋。男裝是漢代風格的延續,但有更多的選擇。 日常服裝包括帶有圓領的純色長袍,通常配有皮帶和靴子。
宋代
宋代服裝分三種:一為自皇后、貴妃至各級命婦所用的”公服”,一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凶服稱”禮服”;一為日常所用的常服。宋代官服大部分是沿襲初唐。在北宋初年因服飾沒有定製,又受外來影響,所以曾出現過着”氈笠”、”鈎墪”(襪袴)的契丹服,人們稱它為奇裝異服。宋代官家服飾普遍十分奢侈,民家着裝也很講究。宋太祖三年(乾德年間)規定宮內婦女的服色要隨大夫變化,還規定庶民百姓不得采用綾縑五色華衣。到仁宗、英宗、神宗直至政和七年時期,官府提倡改良服飾,而且更趨奢華。對於這些規定民間庶民置若罔聞,綾縑錦繡任意服用。一些京城的貴族閨閣們,還別出心裁地設計出許多種裝扮方法,追求出新與別緻。不但衣料選擇考究,而且梳妝也很特別,有的梳大方額,有的扎發垂肩,有的雲光巧額鬢撐金鳳,貧者還有用剪紙裝飾頭髮,身上抹香,足履繡花等。
元代服飾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汗國,滅西夏、金之後,其民族組成主要以蒙古族為主。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鋭,長期處於戰亂狀態,紡織業、手工業遭到很大破壞。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直到1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蒙古人和漢族衣冠是一個體系,僅僅是髮型不同。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髮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元代服裝以長袍為主。官員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要穿統一顏色的服裝,稱為“質孫服”,據古籍記載,天子的質孫服款式繁多,冬服有11種,夏服有15種。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着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明代
縱觀中國的王朝歷史,中國帝國的某些部分甚至全部由非漢族人統治,主要來自滿洲或蒙古。明朝(西元1368-1644年)是緊隨蒙古人領導的元朝之後的漢族多數政權。明朝的開始代表著漢族統治的恢復,因此明朝統治階級的一個主要目標是在新政權中弘揚漢族文化,增強漢族人的認同感。 因此,服裝風格與漢代非常相似,儘管有所不同 – 消除了外國人和少數民族的影響。
男士時尚圍繞著用於區分社會等級和等級的方領和圖案。 這種圖案或“標記”主要包括以動物、植物和幾何圖案為特色的刺繡設計。男人通常把頭髮紮成髮髻,官員們戴著襆頭,這是一頂黑色的帽子,兩邊有兩個由橢圓形薄板製成的翼狀襟翼。明朝時期,婦女的服裝變得更加樸素。大多數女性在及地裙上穿著中長上衣。這種合奏有助於營造出細長輪廓的錯覺。另一種款式是襖裙,一種百褶裙搭配一件延伸至腰部以下的交叉領棉質上衣。 淺色和柔和的顏色非常受歡迎。刺繡斗篷也成為男女服裝的一部分。 通常,這些斗篷有直領和開袖。
清朝
17世紀,遊牧民族推翻了中國的明朝,建立了清朝(西元1636-1912年)。清朝的服裝制度極其複雜,有許多不同的規章制度。在這個朝代,一件長袍很容易暴露出穿著者的等級。 王朝的顏色是黃色,這種吉祥的顏色是專供皇室使用的。清朝的時裝很大程度上受到滿族騎兵的騎兵服裝的影響。男子通常穿著唐裝,這是一種直領夾克,靈感來自滿族騎兵原始的四分之三長的騎馬夾克。 這通常與腳踝長度的裹身裙搭配。滿族男子也剃掉了他們的前半部分頭髮,將其餘部分留成辮子,掛在腦後(稱為佇列)。
起初,清朝在服裝規則方面極為嚴苛,許多漢人被迫要麼採用滿族男性的髮型和服裝,要麼面臨死刑。然而,這後來變成了只適用於擔任官員或學者的人,而不適用於普通人的規則。
滿族婦女傳統上留長髮以備結婚之用,已婚婦女的髮型也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是慈禧太后所採用的兩把頭。這種風格包括一個高大的頭飾,兩把頭髮分開在頭的兩側,用鮮花和裝飾品裝飾。與男性不同的是,漢族女性可以穿明朝的漢服,女性不需要穿傳統的滿族髮型。 富裕家庭女性的日常服裝風格包括側扣或前扣長袍和環繞式褶襇圍裙。
當大多數人想到中國女性的傳統服裝時,他們通常會想到旗袍,又稱旗袍。旗袍起源於清朝,是滿族婦女的服飾。 然而,直到1920年代清朝滅亡後,旗袍才真正在香港和上海流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