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逢時教授環境藝術設計遺作之二
李常生 2006年撰
李逢時老師今年(2006)五十幾歲,在東海大學景觀系、逢甲大學建築系同時任教, 李 老師一直在鑽研環境景觀的塑造,也為政府許多單位規劃過景觀項目。 李 老師自幼喜歡繪圖,讀完建築研究所後,就將他的美術細胞伸展到景觀與建築規劃上。 李 老師的景觀圖繪製的特別傳神,而且多有禪意,不到一個小時,幾筆畫出來,就能將該表達的意境表達的淋漓盡致,非常難得。
有一回我與逢時老師去南京拜訪東南大學的 齊康 老師, 齊 先生七十多歲了,繪圖與文筆均佳。幾十年沒停過,每日仍舊繪製建築素描,堪稱一代大師。逢時兄當場送 齊康 老師一份自己繪畫的集錦,極獲 齊康 老師欣賞,與我們常談了兩個多小時,還送給我們許多他著的書與繪畫的畫冊。
逢時老師喜歡小孩,因此生了四個孩子。逢 時 老師繪製的景觀透視畫,具有靈性,世面上很少看到能與其比擬的。逢 時 老師教學認真,學生也都喜歡上他的課。至今五十多歲了,逢 時 老師還是每日提筆,繪製景觀透視圖。逢 時 老師講究的是意境與靈性,想在畫中表現出”禪意”,也想在畫中表現出自己不斷精進的思想。
逢時老師一生貢獻於景觀學,到了現在還常東奔西跑的到福州、上海、昆明等地,研究景觀,期許自己不斷的精進。逢 時 老師喜歡教學生,將自己的經驗技術不斷的傳承給下一代。自己生活簡單,人踏實又誠懇。
逢 時 老師,在某方面來看,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藝術家。我與逢 時 老師認識了很多年,也合作過很多規劃項目,深覺逢 時 老師正逐漸步入”大師級”的境界,值得景仰與學習。
李常生2019年10月撰於武漢大學
李逢時教授,在東海大學擔任園林系設計老師,同時在逢甲大學擔任建築系設計教授,在台灣設計專業頗有知名度,專業、才氣十足。1999年921大地震時,我們因為都參與救災,初次在災區見面,並成為好友。後來,李逢時老師與我共同承接許多政府的公園、遊樂區、古蹟重構的規劃與設計項目。我們相處極好,算是一生的知音。李老師繪圖的手藝絕佳、才氣十足,在台灣少有可予以並提者。逢時是我這二十年來所認識的最佳朋友與工作夥伴,兩者兼顧、合作無間。逢時比我小五歲,身體健康一直不是很好,於2018年11月心臟病歿與台中。我失去了一位真誠的摯友。
李老師有才氣、教學認真、性情開朗,風度氣質均佳,你不容易看到這樣的老師?你不容易交到這樣的朋友。我榮幸能夠與這樣的朋友為伍,認識了二十年,互相了解,共同工作並有極高的默契,像李逢時這樣的朋友兼夥伴,一生唯一,無法另尋。上帝賜予的禮物,一席豐盛的晚宴。
李逢時老師的EXPERIENCE
台中市真建築協會 常任理事
大河原環境設計顧問公司 主持人
大治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共同主持人
上海詮撰建築設計工程公司 設計總監
逢甲大學建築系 兼任助理教授
東海大學景觀系 兼任助理教授
苗栗縣都市更新審議委員
台中市大坑風景區都是設計審議委員
南投縣災後重建顧問
南投縣公共空間環境規劃審議委員
李逢時老師的TEACHING PHILOSOPHY
關心議題: ·
生態性,鄉村或舊區域產業共構性,節能與農作機制的整合性的議題; ·
思考空間場域和經營運作模式;
尤其是針對弱勢族群,環境改造的議題更有興趣。
空間架構與原型探討: ·
與地貌、微氣候、構造、生物找尋與大自然間和平共存的友善機會。
李逢時老師生前指導的計劃舉例
孤浪築生Outcast rebirth
人類必定得依靠另一個生物存活,除了安全上的警示也會建構歸屬感、安全感,讓心靈回歸平靜。
流浪動物和老人在我們的社會仍用最小空間去”收容”他們,使收容一詞成為負面的代表。在生命的最後一哩路,我們現今缺乏良善的收容計畫;同時我們忽略了共存的必要性,缺乏動物間互動的經驗,造成人們從小自我為中心的感受,進而不珍惜與關愛非自我的其他生命,我們希望透過與動物的互動,連接、拉近人與人的關係,影響我們對於生命的看法,珍愛生命,並在這基地內創造生命的新價值。
綠色種子計劃S-Plan
由於農村青年的大量外流,導致現今農村衰敗嚴重,所以我想要借由某種方式復興農村。
在探索中發現了中興大學的有趣機制:
培訓全臺有志于農業的青年,結束培訓后可以優先得到學校内市集的位置。利用這個機制,構建農業基地,提供給這些青年,讓他們回到鄉村,重新回到土地上,一點一滴復興農村土地。
版主李常生說明:
李逢時老師精於建築設計與景觀設計,其對於規劃設計,快速悉心,其設計小品配色特殊,幾筆即勾勒出設計品味與風格,在台無出其右。今逢時老師已歿,已難見其他人得以匹配。逢時老師生前為我摯友,時時刻刻思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