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文物古蹟

古物「臂擱 」丨方寸之間的文人清趣

古物「臂擱 」丨方寸之間的文人清趣

李常生整理  2022/06/01

 

臂擱,舊時人們將其擱在臂下、承力書寫的用具,一則免臂腕受累,二則可避汙袖。今人用筆少,臂擱更少。

前人憑藉一杆毛筆書寫,除卻丹青寫意的緣故,多為實用之需。

日常瑣記、抄寫、乃至帳冊備忘,皆蠅頭小楷居多,書寫量頗大,久之,難免臂腕受累。筆擱枕於腕下,借力不少。

再則,斯時行書自上而下、自右而左,寬大衣袖掠過時,極易汙損了將乾未乾的字跡,臂擱既枕之、亦覆於紙上,寫幾行、挪幾寸,則此憂全消。

一如《遵生八箋》中對臂擱的描述:“肚稍虛起,恐惹字墨”。若逢盛夏,性涼的竹臂擱枕於腕下,可得一時清爽,無聲無息地吸收潮熱,免叫汗漬洇濕墨蹟。

以竹為主材制臂擱,固然與歷來尚竹的群體心理脫不開干係。中國士人與竹之間的精神聯繫,上可溯詩經時代。

兩漢之前,中國文化與經濟的主流區域集於黃河兩岸,雖亦有竹生長,但零星散佈,觀感稀鬆平常。

魏晉以降,歷史格局的變化帶來人口遷徙之浪潮,大量如刀俎之肉、狂放迷茫的文人士子投奔南方,驀然撞見淩霜挺立的遍山翠竹。

此種視覺震撼前所未有。竹,這一玄遠清虛的自然靈物,與士子風流之趣奇妙地契合,人與竹的精神對話由此開始。

故而,人們將其作為臂擱製作的首選良材。

臂擱一掌之寬,長不過一尺,似瓦面的微拱形狀,取竹段縱向裁成三片,即可得。竹刻匠人們窮工殫巧,雕琢以宮室花鳥、人物山水、詩文聯句,妙趣橫生。

古代文人。勞碌之餘,能獨處書齋,手枕臂擱書小楷數行或手書心經禪句,頓感無論何種材質與形式,我們所體悟的都是一種氣息與精神。

臥之,漫步山林,朝聖仰宗;居之,清風彌漫,雅氣氤氳(形容煙或雲氣濃郁).古時指陰陽二氣交會和合的樣子。),這更是人性本真的回歸與靜索,方寸之內,掌間萬象,居陋室清齋而遍會士人賢紳之清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