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山水畫寫生六辯
2202/04/21刊
弁言
中國山水畫簡稱”山水”,是以自然山川景觀為主要圖寫物件的中國畫藝術。“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畫家張璪所提出的藝術創作理論,也是歷朝歷代畫家們秉持的基本創作觀。對於山水畫家來說,“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內心的感悟。“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說藝術家的創作源於對大自然的師法,然後把內心的情思和構設轉化成為藝術的美。“外師造化“明確現實是藝術的根源,強調藝術家應當師法自然,但從又辯證地講中國畫創作不是停留於再現模仿,而是更重視主體的抒情與表現,是主體與客體、再現與表現的高度統一。
寫生的專業術語最早來自西方,是西方寫實繪畫最基本的觀察方式、學習方法和訓練手段。當在上世紀初被作為改造中國畫的辦法和手段引入中國,並迅速被特別是院校教育體系廣泛接受和採用。對於山水畫科來說,學教中還是較大程度堅持了對傳統的臨摹學習,同時寫生也是不可或缺的功課。寫生又因其作為錘煉造型能力、觀察能力和筆墨表現能力較好的手段而逐漸受到重視,在畫家的藝術創作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寫生實踐中,不同的畫家對寫生的理解和把握不盡相同,視從觀念和技法兩方面分析這種現象和尋求解決的對策,以期有更好地認識鑒進。
辯一:落筆無法
大千世界,精彩紛呈。面對自然景物感受新奇,心情激動急迫,但又無從下筆,倉促上陣,是因為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對山水畫筆墨語言沒有起碼的領悟。因此在寫生之前不妨做足臨習功課,研修傳統筆墨經驗,對中國畫的筆墨語言和藝術規律有一定的把握。古人在傳統摹本中已經總結了許多基本規律和技法,這是外出對景寫生的拐杖和基礎。
此外,還要掌握寫生的一般方法。例如選景。選景是寫生重要的環節之一,選景的原則,首先是選擇能打動你的景狀。古代畫家在選擇表現物件時,甚至是選擇他心目中的理想,比如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講:“世之篤論,謂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遊者,有可居者。畫凡至此,皆入妙品。”畫家要表現這樣的山水畫面,就要尋找、選擇這樣的地方。在選景的過程中要“飽遊飫看”,多觀察體會,首先打動自己,帶著感情去畫,才能打動別人。
繼而構思起稿。在確定寫生的物件後,要考慮如何構圖經營、如何筆墨表現,中國畫講究“意在筆先”。對描繪對象進行深入的觀察、理解、再理解。考慮畫面的處理,發揮自己的想像和創造,對物象進行大膽選擇、提煉、取捨,考慮用什麼樣的方法處理筆墨。表現一個大的場面和表現一個局部的山勢,畫南方景色和北方山川筆墨語言定不一樣。
進而深入描繪。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注意整體及各個部分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最後還要“大膽落筆,細心收拾”,通過調整使畫面主題突出、筆墨氣韻生動,達到一個較好的畫面效果。
辯二:畫面無方
畫面不加審視,景物沒有取捨,未經有序的轉化,就匆忙而畫,開始熱情很高,但筆下錯亂,平鋪直敘、面面俱到。亂則是畫面缺少理序,沒有主次,沒有重點,虛實關係掌握不明,分量對待平均。自然界太豐富了,在具體寫生時必須抓住主體,注意好主次關係、對比關係,既要有變化,又要有統一,牢牢抓住主旨,著眼於主次、黑白、虛實、色彩等關係。
老子在論宇宙規律中提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山水畫中的一就是主體,二就是對比,是整體中矛盾的雙方,三是由對比關係形成的變化萬千的局部細節。當我們在自然界中看到豐富的變化時,要善於從主次對比的系統中看到它的統一性,把萬千的局部變化歸到一中去,抓住了一,就抓住了畫面。
辯三:寫生無意
此處主要說寫生的寫生觀念和心態,寫生的目的意圖不明確,想搜集素材還是錘煉筆墨?素材表現是重于山石表現還是樹木結構,抑或是屋舍橋路還是溪瀑山泉;筆墨實踐是水墨渲染還是色彩應用,抑或線條勾勒還是焦墨鋪陳……
明確了目的後,就要思考、靜思,古人所謂入境。“萬物靜觀皆自得”,“靜坐、凝神、存想”就是反復觀察、思考、理解。為什麼強調反復觀察、理解,有目的的寫生?因為有時畫了一些表面的形容,缺乏對它整體以及內部規律解知誤習為見,有了成見或一般的表面習見之後,在寫生的時候就容易觀察不深入,概念和印象是寫生的大礙,這幾乎是畫家發展的瓶頸。
所以要多思索,或一放原來程式化的熟技,以造化為師,去觀察內部的規律,自然界的規律都是內涵的,要把眼前的一切物象都看作是生疏的,加以重新識認,這樣有創造力,有新意,也能有更大的收穫。很多大師的很多創造都是在對大自然有了新的感受和發現後產生的。李可染先生將西方的寫生方法融入傳統山水繪畫中,通過表現逆光的山和樹,拓寬了中國畫的表現領域,建立了新的山水審美樣式。
辯四:筆墨無趣
寫生時拘泥於單一的形式手法,呆板無趣。外出寫生是室內作畫無法替代的良好實驗機會,也更可嘗試多種不同的表現方法。例如用線,線是最富表現力的中國傳統繪畫要素,以線為主要表現手段,利用著物象結構、比例和各種關係的研究和表現,並通過線條自身的粗細、疏密、直曲、頓挫、徐疾等豐富變化,去表現景物。這種方法往往能較細緻地表現物件,體現畫家對景物的分析理解。
例如筆墨,積墨法、積彩法、潑墨法、焦墨法等等,畫家可使用不同的方法,更加豐富其表現的手法。還有直接寫生和寫生整理法:直接寫生方法早期實踐者李可染先生將其稱為對景創作,寫生整理法傅抱石引領的新金陵畫派諸家有很好的詮釋。凡對景寫生時須對所寫物象加以提煉、概括、取捨,這其中有很多的主觀處理,包括立意、選景、經營位置等諸多方面的思考,所以寫生所經歷的也是一個創作的過程,寫生的作品一般也是一幅比較完整的創作。
辯五:畫面無味
容易出現此狀況的主要是一些有較強西畫底子的畫家,他們造型多年,寫生中不自覺的把西畫透視、光影等運用於國畫,失去了中國畫應有的韻味,僅僅把筆墨看成一種嚴格造型的手段,一味客觀,強調素描關係,忽視對大自然的感受和表現。西方傳統寫實主義繪畫的藝術觀念是再現與模仿一切物象,在二維的畫面上再現一個虛擬的“真實世界”,它需要固定的視點、固定的視角與視域,不能隨意變動。這套“科學”的方法與中國畫“散點透視”、“移步換景”的寫生方法相悖,不適合寫意性極強的中國畫。
面對自然山川,中國畫強調要有豐富的感受力和想像力,強調結合畫家的情感、審美觀念和文化藝術修養進行“寫意”式思辨。不照抄物件,而是對物件進行選擇、增減和重組,對物象把握、提煉和加工,進而把山川變成筆墨,把自然形態變為藝術形態,表現出作品的藝術價值、筆墨價值和審美價值。荊浩《筆法記》說的“度物象而取其真”的“真”,指的就是物件的“物理”和本質,它是與“似”相對的概念,所謂:得其氣,遺其形,真者氣質俱盛。
辯六:圖式無度
有的當代畫家寫生作品猶如筆墨遊戲,完全脫離了物件,只重形式不顧內容和感受,失去了寫生的意義。
寫生也應循序漸進。初始時應儘量以具體物象的表現為主,鍛煉表現物件、深入刻畫的能力。對景寫生的特點就是有生活的感受、有生活的原型,依據大自然的基本元素來創作,既表達當下對自然風物的感受,又不完全拘泥於對象,是對大自然重新的編織,有更多主觀的因素。比如李可染先生在《灕江》上題道:“余三遊灕江,覺江山雖勝,然構圖不易,茲以傳統以大觀小法寫之,人在灕江邊上終不能見此景也。” 這裡說的就是以物件為原型的意匠加工。意匠是藝術家對生活素材的加工手段,也是一個藝術家水準高低的衡量。中國畫藝術長於大膽剪裁,有時幾乎簡至近零。中國畫經常有大量的空白,這和中國戲曲藝術的處理是完全一樣的,即以虛代實,但前提是要有“生活”的真實,進而才有藝術的真實。
陳亮
1975年生,江蘇江陰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無錫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江陰市文聯副主席,江陰市書畫院(江陰美術館)院長,江陰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國家二級美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