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宮春曉圖 (明代仇英創作繪畫)
《漢宮春曉圖》是明代畫家仇英創作的一幅絹本重彩仕女畫,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漢宮春曉圖》以人物長卷畫,生動地再現了漢代宮女的生活情景。其用筆清勁而賦色妍雅,林木、奇石與華麗的宮闕穿插掩映,鋪陳出宛如仙境般的瑰麗景象,極勾描渲敷之能事,體現了作者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人文思想,亦表達了他對宮廷浮華美好生活的讚美。
《漢宮春曉圖》是仇英平生得意之作,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亦被譽為中國「重彩仕女第一長卷」。
《漢宮春曉圖》以春日晨曦中的漢代宮廷為題,用長卷的形式描繪後宮佳麗百態;畫中後妃、宮娥、皇子、太監、畫師凡一百一十五人,個個衣著鮮麗,姿態各異,既無所事事又忙忙碌碌。其中,亦包含有畫師毛延壽為王昭君寫像的故事。
除卻各仕女群像之外,亦融入各種文人式的休閒活動:包括妝扮、澆灌、折枝、插花、飼養、歌舞、彈唱、圍爐、下棋、讀書、鬥草、對鏡、觀畫、圖像、戲嬰、送食、揮扇等。
畫作自右往左依次為:
最右方的宮廷外景,曉煙中露出柳梢,花柳點出「春」,晨煙點出「曉」。圍牆內一灣渠水,鴛鴦白鷳飛翔棲息。
一宮女領三孩童倚欄眺望水上飛鷳。宮室內兩宮女冠袍持宮扇,似待參加儀仗。
一宮女憑欄望窗外孔雀。兩便裝宮女,一飼喂孔雀,一依傍門後。
戶外一人提壺下階,三人分捧錦袱雜器侍立,一後妃攏手危立,注視宮女灌溉牡丹,牡丹左方一女伴隨兩鬟,一鬟澆花,一鬟持扇,上方填畫屋宇階欞。
有一樹似梨開白花,樹下有人摘花承以金盆,有人采花插鬢,有人持扇迤邐而來。再左平軒突出,軒內女樂一組,有婆娑起舞者,有拍手相和者,有鼓弄樂器者,有持笙登級者。軒後屋中兩人正在整裝。階下六入圍觀地下一攤花草,同作鬥草的戲,其餘兩人正匆匆趕來。上方門內兩人卻罷琴臥地讀譜。
正屋一大群人,弈棋、熨練、刺繡、弄兒,各有所事。階下六人,捧壺攜器閒談。左廂兩人弄樂。再左正屋中一人似後妃,畫工為的寫照。另有十余人拱衛侍從。
最後宮女一人撲蝶于柳梢。柳外宮牆,男衛四人,分立于宮牆的內外。
全卷于一組女樂處分為上下兩輯,合為一卷。
創作背景
仇英生活在江南吳浙一帶,該地區工商業非常發達,經濟發展較為快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依託于當時的經濟,文化藝術也隨之迅速發展。商賈聚集之地,商品經濟發達,繪畫需求也應不在少數。明代的社會經濟對於當時的文化藝術產生影響是不為過的。同時,明代世俗風氣經歷了簡奢變化,這種變化大約以成化(1465—1487年)年間為界。無論南北方地區,尚奢已成風俗。明代中晚期的社會風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當時的書畫交易:奢靡之氣影響著消費觀念,培養出龐大的消費群體,而長物之好、雅賄之風則製造了消費動機,成為書畫交易繁榮的直接原因。仇英出生在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左右,正是明代社會尚奢風氣的形成和發展時期,他早年接觸和浸染在這樣的世俗文化之中,對其藝術的創作造成了很大影響。《漢宮春曉圖》即是在這樣的藝術背景下產生的,其創作時間大約為嘉靖十九年至二十三年(1540—1544年)期間。
藝術鑒賞
主題
《漢宮春曉圖》以人物長卷畫,生動地再現了漢代宮女的生活情景。其畫題即高度概括了繪畫的題材與內容:鼎盛與繁華象徵的“漢宮”,引人產生無限遐想的“春曉”。在這裡,仇英以春日晨曦中的漢人宮廷為題,描繪了宮廷仕女生活的場景,表達了他對宮廷浮華美好生活的讚美。
同時,仇英的審美觀念和趣味受了當時文人的影響,主觀意趣與自然之境相結合,畫面背景有高臺樓閣、綠樹叢林、潺潺流水、鳥語花香等,整體渲染出嫻雅幽然的境界, 處處顯示著人們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人文思想,《漢宮春曉圖》即是仇英人文思想的體現。
形象
此卷《漢宮春曉圖》在塑造其人物形象方面最大的特色即是人物與背景相融合,這樣既使得整個畫作有情節的趣味性,又能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圖中的眾多女性裝扮、澆灌、折枝、插花、飼養、歌舞、彈唱、圍爐、下棋、讀書、鬥草、對鏡、觀畫、圖像、戲嬰、送食、揮扇,千姿百態。整個畫作場景全無哀怨悲涼,處處是一種輕鬆活潑的歡快氛圍,各仕女人物姿態從容,歡喜有聲。
構圖
在構圖上,《漢宮春曉圖》的佈局安排極富空間感,畫中最大特色即房子和院子把畫面一分為二。一排排的宮廷房屋從右向左貫穿於畫面,但是房屋的一半隻露於畫面上,沒有畫出房頂,院子和房屋各占面積的一半,這種構圖使得畫面的橫向空間增大。仕女有的臥于屋內閱讀、彈琴,有的在院外賞景、閒談,他們從屋內走向屋外,從這個房屋走向另一個房屋,從一個庭院轉移到另一個庭院,從宮外描寫到宮內,整個畫面的縱向空間也隨著人物的活動拉開,同時畫家還通過一些人物細節的生活活動描寫使得畫面起伏變化,引起了欣賞者流連忘返,產生共鳴。畫家在拉動畫面縱橫空間的同時還不忘使畫面豐富起來,畫面佈置巧妙,人物或坐或立,錯落有致,各組人物彼此呼應,使畫面張弛有度,富於節奏感。總之,畫家在一幅五米七的長卷上構圖佈置得舒展自如,人物安排的恰到好處,簡繁得當。
設色
在設色上,《漢宮春曉圖》以工筆重彩的筆法表現,研雅鮮麗,給人一種朝氣蓬勃的氛圍。在畫面中,畫家巧用紅色搭配,幾乎每位仕女的下裙、頭飾、上衣、帶子或者衣服邊緣以及案板、椅子、欄杆、等一些生活用具上也不同程度配有鮮豔的紅色,紅色錯落有致地顯現在畫面上,使得畫面喜慶亮麗。同時背景後面還配有仇英所特有的青綠山水畫法,青綠山水勾勒工整精豔、設色中融和渲染、點皴,透出文雅清新的韻味。紅與青綠的配合,再有朱紅暖色調的宮殿作大的背景襯托,更使得畫面朝氣蓬勃、其樂融融。
名家點評
當代畫家王君《〈漢宮春曉圖〉與〈桐蔭仕女圖〉之比較》:「既注重情節的趣味性,又注重顏色和人物動作搭配營造出的快樂的氛圍。紅色的運用使得畫面的表現力大大增強,很好地襯托出活潑而熱烈的氣氛。」
當代畫家張志英《仇英〈漢宮春曉圖〉是一幅怎樣的畫作》:“全畫構景繁複,用筆清勁而賦色妍雅,林木、奇石與華麗的宮闕穿插掩映,鋪陳出宛如仙境般的瑰麗景象。除卻美女群像之外,該圖複融入琴棋書畫、鑒古、蒔花等文人式的休閒活動,成為仇英歷史故事畫中的精彩之作。”
後世影響
地位
《漢宮春曉圖》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被譽為中國「重彩仕女第一長卷」。
影響
《漢宮春曉圖》是仇英平生得意之作,在中國重彩仕女畫中也獨樹一幟,獨領風騷,甚至成為當時仕女畫的時代典範,對後來的仕女畫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漢宮春曉圖》中,仇英將自己的青綠山水和亭臺樓閣技法作為仕女畫的背景,增加了畫面的生活情趣,以及將古人法度和明代風格融合在一起,追求文人的古雅蘊藉,形成仇英自己獨具風格的一派仕女畫創作,成為明代工筆人物畫的典範。對明代人物畫有挽衰振弊之功,對後來的尤求、禹之鼎等人都有直接的影響。
歷史傳承
《漢宮春曉圖》大約於嘉靖十九年至二十三年(1540—1544年)間創作完成後,經由明代收藏家汪愛荊等人所鑒藏,後於隆慶初年被項元汴所購得;至清代時,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三月,作為恭慶康熙六十大壽的賀禮進入清宮廷,著錄于《石渠寶笈》卷十五。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重要展覽
2014年7月28日,「春曉時代,漢宮style」展在江蘇南通·1895文化創意產業園數字教育體驗館開展,《漢宮春曉圖》以數位互動技術展現在世人眼前。
2014年10月4日—12月29日,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明四大家特展之仇英作品展”,《漢宮春曉圖》為其重要展品之一。
作者簡介
仇英(約1498—1552年),字實父,號十洲,江蘇太倉人,居吳縣(今蘇州)。明代畫家。與沈周、文徵明、唐寅齊名,為畫史上「明四家」之一。存世畫跡有《漢宮春曉圖》、《桃園仙境圖》、《赤壁圖》、《玉洞仙源圖》、《桃村草堂圖》、《劍閣圖》、《松溪論畫圖》、《桃花源圖》、《仙山樓閣圖》、《蓮溪漁隱圖》、《桐陰清話軸》、《秋江待渡圖》等。
【註】以上資料摘自百度百科。
明徐渭《花竹圖》
徐渭(1521-1593),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字文清,後改字為文長,號天池,晚年亦號青藤道人。個性好奇,曾將名字拆解為「田水月」作為落款。他曾擔任閩督胡宗憲的幕僚,名重一時。但也受其連累,中年生活有巨大的波動,自殺數次未成,又因多疑殺妻而入獄,晚年則以寫書賣畫為生。他可能是中國藝術史上行跡最為狂怪的藝術家之一。
徐渭兼長詩文書畫,也是重要的戲曲作家。但他對自己的評價是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其畫風自成一家,山水、人物、花蟲、竹石皆佳,尤其以花卉聞名。
本幅以水墨圖繪竹石與花卉,根據他自己的題款,應該有十六種花,請大家清點一下是否正確。畫中以微細多樣的墨色變化,大筆刷出石面,雙鉤白描畫竹,畫花的筆法則快速恣肆,時見暈染與水墨流動,但墨調層次變化很多,畫面活潑熱鬧而有生意。對畫家而言,筆情墨趣的表現顯然比精細描繪景物更為重要。
【註】本畫亦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