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評論

“水墨淋漓” 的山水畫效果

 “水墨淋漓” 的山水畫效果

李常生整理  2022/06/18

 

前人說:“畫難常濕。”意思是說,要想使畫面永遠保持著濕潤的感覺是非常不容易的,往往在墨色未乾的時候感覺畫面效果很好,一旦乾透以後,其效果就會發生截然不同的改變。

山水尤其是北方山水,山石裸露,蒼勁而挺拔,畫中有時需要用蒼勁、濃重或乾澀的筆調,來勾勒出滄桑的感覺。也就是說,既要有“乾裂秋風”般的筆調,凝重地寫出強勁與滄桑,也有以“潤含春雨”般的筆調,輕鬆地畫出和暢與潤澤。

如果結合用筆用墨的節奏性,使景與遠、大與小、輕與重的表現構成遙相呼應。於是透過筆調的乾濕濃淡,筆觸的離合聚散,一個不失蒼勁厚重,又富有平靜溫潤,不平之平、平中之不平的畫面感覺就會顯現出來了。

關鍵問題,在於水分的控制,以及畫面整體乾濕對比關係的處理。只有對上述關係的準確把握,方可取得所謂“水墨淋漓幛尤濕”的感覺。

為了表現雨後山石濕淋淋的感覺,一是潑色、潑墨或相互疊加,可以構成微妙的墨色變化,可以構築出沉雄而不失俊秀的意境。潑墨、潑色最要緊處是要見筆。

而對於尚缺乏經驗的習畫者來說,使用此種技法時往往是只見墨或色的種種變化,卻感覺不到支撐其間的內在骨力,畫面上留下的只是水汪汪的一片漬跡。

所謂見筆,就是要使畫面上留下一定的筆觸,且其筆觸邊沿要相對清晰,但是過於清晰又會失去潑墨的韻味,尤其是在潑墨的基底上趁濕添加其它墨色時,更要注意控制疊加之墨色的水分不可太濕,著紙不可太實,要考慮到在乾燥過程中的滲化效果。

墨與色相互融合、交相輝映,把握的好,並對乾燥過程中滲化效果的預見,可以出現恰到好處的墨色水分效果。

用隱含其中的筆痕,依勢反映出山的結構與凹凸,從而表現出山的情味與質感。

二是破墨、破色的手法,即在勾勒墨線後,趁著沒有完全乾的時候,用水、色或淡墨沖染。

這樣,由於水、色或淡墨是覆蓋於尚未乾燥的墨線之上,在乾燥過程中就會互相滲透、衝破,尤其是在用水、色或淡墨沖染時還特意與墨線、輪廓相交錯,由之更形成錯綜豐富的層次效果,加強了畫面的濕潤感。

同時還能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生動變化。墨破色、色破墨、墨破墨、色破色的技法如果再加之以乾破濕、濕破乾、乾破乾、濕破濕的不同應用之後,便會出現許多奇妙的效果。其關鍵在於使用的適時適地,恰到好處。

如畫瀑布,用濃重的筆墨真實地畫出雨中山勢氣氛的同時,又要以簡練流暢的筆調勾畫出瀑布的水勢,一重一輕,一濃一淡,一剛一柔,大對比可以形成大節奏,強烈的對比可以構成別樣的意趣。

疏密有致、粗細有別的線條,再襯之以破墨的自然滲化,變化豐富,顯出柔和委婉的水墨色調,畫面的主體會變得厚實而明快。乍看去,重重疊疊極富深度,待仔細端詳,又全然不見繁複的筆致和渲染之起止。此非筆底功夫深厚者不可得。

水墨畫常常講要層積而厚,一層一層的皴染會使物象變得厚實,但是,只有那些遠看蒼茫渾厚,似乎經過了無數遍皴擦點染,近看卻又看不到具體的痕跡,仿佛沒有怎麼畫過的若有卻無的效果,才是高超的手段。

山水畫雖然境由心生,但是沒有對自然山水的深切感悟和體驗,很難產生理想的效果。山水畫之所以不同於風景畫,其主要差別就在於山水畫更著重於意與境的表現。而這種境又決非現實中的實景,而是心境,深得此中真諦者才能創作出真正的山水畫作品。

一個筆墨和構圖技巧嫺熟的完整畫面,都是畫家苦心經營後的突發奇想。“白髮三千丈”、“依天磨刀割紫雲”,古今數不盡的經典之作,就是在這樣的奇思妙想之下產生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