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輝:萬變不離宗,唯有白瓷最動人
2022/01/08 刊
“我覺得40歲之前是水手,40歲以後就是船長,所以現在的我更隨心所欲一些,想創作什麼就創作什麼,自己決定。”林明輝如是說道。
1977年出生的林明輝,從藝時間並不短。他高中畢業後就拜師學習陶瓷雕塑,學成之後又到泉州、廈門的外貿公司從事了十年的外銷工藝品生產製作。那十年的工藝品製作,使林明輝紮下了更為堅實的雕塑技藝基礎。
2008年,林明輝回到了德化,準備自己創業,“那幾年剛好紅瓷非常興盛,我當然也是瞄準了這一市場。”林明輝將研究所名字註冊為“爵舜”。這名字蘊含了林明輝的陶瓷抱負與夢想。事實也是如此,林明輝很快在紅瓷市場中收穫了第一桶金,敏銳的他很快又開發生產了一系列結晶釉產品,同樣廣獲青睞,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但林明輝畢竟是一個手藝人,他並不願意一輩子深耕色釉瓷,他始終覺得“萬變不離其宗,唯有白瓷最動人”,千萬不能荒廢自己的手藝。所以,林明輝一直不忘初心,不忘錘煉自己的白瓷雕塑技藝,堅持不斷地創作,提升水準。
幾年來,他的作品結構十分豐富,也先後獲得許多個獎項,在業界倍受好評。其中,作品《踏雪尋梅》獲得首屆中國(大連)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優秀作品評比金獎;《紫氣東來》《送子觀音》分別獲得第八屆、第九屆中國(莆田)海峽工藝美術博覽會優秀作品評比金獎;《四大美女》獲得第十七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會中華工藝美術優秀作品評比金獎;《精彩大成》《靜思觀音》分別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比金獎。
從這些獲獎作品可以看出,林明輝最喜歡也最擅長的創作題材依然是傳統的宗教人物和仕女題材。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平安如意》,兩位女子身量苗條,一執花瓶一執如意,神情安然、靜嫻。尤其在衣物的處理上獨出機杼,極簡的塊面和線條展現出一種簡約、優雅的美,為人物增添幾分恬適的美麗與魅力。這件作品2016年創作出來,立即獲得了“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賽金獎,還在2017年入選“絲路使者—‘中國白’再出發”德化白瓷藝術展,在大陸國家博物館展出並被收藏。
此外,他的另一件作品《春思》也別出心裁,營造的是古代女子春閨中一個隱秘卻舒愜的場景。兩個女子坐在高高的背椅上,衣衫隨意,舉止豪放,似乎是正在互相傾訴閨閣秘密。這組作品結合古典傢俱展現,人物之間還置一案幾,幾上可擺放一個精緻的白瓷香爐,也可以安置一小枝瓶花,或者什麼都不放,場景氛圍的設計營造充分展現了家居生活的清逸雅致。這件作品獲得了大陸工藝美術“百花獎”銀獎,福建省第三屆“閩藝杯”陶瓷藝術創意設計大賽金獎。
在佛教題材作品創作上,林明輝更加專注於彌勒的創作,尤其這幾年,他設計創作了二十多款彌勒塑像。2017年以來,他更加趨向於大件作品的創作。眾所周知,德化陶瓷瓷質極好,異常柔軟,高溫燒制過程中呈現麥芽糖的狀態,因此燒制大件作品比較困難,極其容易變形和開裂。而林明輝卻總是努力挑戰自己,突破自己,著力在大件作品上攻克創作、燒成等技術難題。
正如他自己常常說的那樣,不要想第一步就踏上人生的金磚,哪怕是坎坷,荊棘,泥沼,只管大膽地跨出,當你終於踏上屬於你的那塊金磚,回首顧盼,塊塊金磚。
當前,林明輝已經純熟地掌握了燒制一米左右作品的技術。作品《事事如意》便是其代表作之一。這件作品燒成後高達1.1米,並且是一次性整體燒成,很是不容易。“這件作品的泥坯時候就高達1.4米,我專門改造了窯爐,最終燒制成功。”林明輝介紹說。
林明輝的彌勒作品,追求線條簡約概括。他自己這樣表示,在創作中要努力去做減法,拋棄不需要的多餘的堆砌和裝飾。而這樣“做減法”的理念,還體現在作品結構上,“以前為了生活,迎合市場,做了許多作品,很豐富。但是現在,知道了自己想要什麼,所以就連作品也要減去,只做自己喜歡的。”林明輝笑道,“現在是船長啦,知道自己的方向了。”
當然,傳統之路還是會走下去,並且希望在白瓷世界中精益求精。林明輝常常置於案頭的一套書籍是《南懷瑾選集》,他尤喜南懷瑾對禪宗的評釋。閒暇時間,他都喜歡靜靜看書,有時候讀書讀到深夜。
“技藝技法達到一定的層面,一定要通過思想去突破,去延長拓寬創作之路。思想有多遠,路才能走多遠。”林明輝這樣說,“況且讀書也是對我精神上的一種加持,能使我對藝術的理解更深層,從而化為更多的創作靈感。”
瓷仙子
陳敏慧 2022/01/08 刊
膚如凝脂似美玉,
貌比沉魚兼落雁。
素色羅裳量體裁,
婉兮清揚亭亭立。
驚為天上人,
實乃土化形。
幾捧瓷土幾瓢水,
幾多刻具幾細雕,
幾載勾勒幾成形,
幾經烈焰幾精進,
難遇意中像,
終得瓷中仙。
小巧玉瓶手中安,
事事平安心中定。
玲瓏如意手上柄,
處處如意萬事成。
瓷語瓷何語,
瓷中寓佳意。
許許妙義其中伴,
縷縷仙氣四方盼。
賞意觀美兩相得,
最是吾心好風景。
德化陶瓷
德化陶瓷又稱德化瓷,是福建德化的傳統瓷雕塑燒制技藝之一。德化縣地處福建省中部,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並稱中國三大近代瓷都,是中國陶瓷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德化窯是中國古代南方著名瓷窯,因窯址位於福建省德化縣而得名。德化瓷的製作始於新石器時代,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技藝獨特,傳承未斷。它一直是中國重要的對外貿易品,與絲綢、茶葉一道享譽世界,為制瓷技術的傳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歷史發展
新石器時代
德化瓷的製作始於新石器時代,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技藝獨特,傳承未斷。它一直是大陸重要的對外貿易品,與絲綢、茶葉一道享譽世界,為制瓷技術的傳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明代瓷塑
明代,德化瓷藝人何朝宗利用當地優質的高嶺土,使用捏、塑、雕、刻、刮、接、貼等八種技法製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調素雅,享有”象牙白”、”中國白”和”國際瓷壇明珠”的美譽,成為中國白瓷的代表。鄭和下西洋所帶的瓷器中,就有福建的”德化瓷”。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歷福建泉州時,盛讚德化陶瓷並將德化瓷帶往世界各地。
鼎盛時期
因此,德化陶瓷聞名於世界還是以明代生產的白瓷最具特點,也最有影響力。可以說,德化的明代制瓷技術已經達到了歷史的最高水準;在造型藝術方面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陶瓷世界裡天生麗質、別具一格的藝術作品。在清代時出口歐洲,晚清以後,德化瓷業每況愈下,但藝人蘇學金、許友義等仍堅守此業,作品在巴拿馬、英國、日本等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發展現狀
德化現有陶瓷企業1400多家,產業集群形成了傳統瓷雕、出口工藝瓷、日用瓷並駕齊驅的發展格局,很多大企業將分公司設到美、德、英等國;迄今已有70多家出口陶瓷企業獲“日用陶瓷品質許可證”和“輸美日用陶瓷生產廠認證”的雙認證資格。
東邊不亮,西邊亮。稔熟了外貿生意經的德化陶瓷企業不願輕易放棄國際市場。歐美市場疲軟,他們便積極借助協會力量,開拓新興市場。相關資料表明,陶瓷出口出現了新增長,對俄羅斯、巴西、印度和南非等國的出口增長30%以上,增幅高於歐盟和美國兩大傳統市場。
統計資料顯示,在剛過去的2012年,從德化縣寄出的網路銷售快遞單量每天約1.5萬~2萬件,年銷售額達5億~6億元,其中主力產品,就是陶瓷。在征戰外貿多年之後,如何用電子商務打開內銷市場,成為當地政府和電商企業的必答題。德化政府正在徵集意見和建議,為即將成立的德化縣電子商務協會,以及運營的陶瓷網上商城做準備。
據瞭解,德化縣推出的電子商務孵化園已經被列為德化縣2013年縣政府重點工程,首期規劃面積1.5萬平方米,位於城東開發區,面向全縣電子商務產業開放。園區將設定一定的入駐門檻,並配套一系列的優惠措施:如減免前3年辦公場所租金、補助倉儲場所租金、免費提供培訓機會、減少入駐企業物流成本、搭建公共服務平臺等,以切實推動入駐企業發展。
陶瓷技藝
德化陶瓷的裝飾藝術十分好,裝飾手法豐富多樣,它在繼承發揚刻花、劃花和印花等傳統的裝飾技術的基礎上,又大膽創新,大量使用了堆花、貼花和刻寫詩詞美語等裝飾技法,充分利用德化白瓷質地純白、雜質少等特點,塑造出各種藝術品而不施任何彩料,成為德化瓷器的藝術特色。其裝飾內容多取材於民間生活,多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的題材,如梅花、玉蘭、荷花、八仙、龍鳳等等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是中國燦爛的民族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刻花
系用竹簽或篦筆等在器物濕坯上直接刻劃出各種紋飾。紋樣主要有松鶴、雲龍、花鳥、蘭花、竹石、牡丹等圖案。上釉燒成後,形成釉下暗花,常見於盤、碟的內底或杯、爐、尊等的外壁。其花紋纖細,構圖疏朗,手法輕快簡練,自由豪放。除一般花卉圖案外,德化窯還常用鐵刀或竹簽在蘸好釉的器物上,刻上草書、行書或篆書的美好詩句來作裝飾,詩賦文句的內容人多與器物用途相結合,如燈盞銘刻“舒眉六冬春”,香爐刻銘“一柱清香”、“風香流萬里”、“煙飛古篆浮,香靄淨玉堂”,杯刻“兩人對酌山花開”、“寒夜客來茶當酒”、“醉倒南山人 ”,執壺刻銘“清泉吸滿澗”、“江上引清風,山間吸明月”,瓶上刻“寒梅雪中盡,春風柳上歸”等等。充分利用德化瓷胎釉本身潔白如玉的質地美,將書法藝術與陶瓷藝術相結合,融實用性與藝術性於一體,素淨高雅,頗具特色。
印花
即刻有花樣圖案的模具與坯體一次性印壓而成,脫模後,稍加修整粘合即成器物。花樣、規格一致,簡便快捷,能夠大批量生產。印花紋飾有陽印和陰印兩類,以陽印紋飾為主,紋樣豐富多彩。宋代的印花裝飾紋樣有充滿生機的各種花卉以及活靈活現的飛禽、游魚等類。元代的印花裝飾紋樣,除繼承前朝的各種紋飾之外,以蓮花紋飾居多,並新增了“福”、“壽”、“福山壽海”、“金玉”等吉祥文字。明代印花在繼承宋元時期印花技藝的基礎上又有進一步的發展,這一時期的紋飾大多仿古銅器的饕餮、夔龍、風鳥、蟠虺、八卦等等。此種技法,多流行於仿青銅器造型的爐、簋、觚等器物蔔。
堆貼
堆貼,是德化白瓷普遍的一種傳統裝飾手法,也是德化瓷器的藝術特色。堆花是用毛筆蘸泥漿,在器坯外表面按照一定的輪廓或脈絡堆畫成圖案;而貼花足先用模具或捏塑,製成所需的花卉、鋪首等部件,經修整以後,用泥漿粘貼丁已修好的器物胎體上。由於貼花紋飾較為清晰,堆花紋飾較模糊.因而在裝飾時往往堆貼並用,先堆後貼或以貼補堆,裝飾效果如同浮雕,立體感強。其流行紋飾有:梅花、玉蘭、荷花、竹松、水仙、牡丹、鋪首、八仙、龍鶴、小鹿等等。
透雕
透雕又稱鏤空,足將某一器物繪好圖案後,再用利刀雕透成花紋的裝飾手法之一。德化早在明代的博山熏爐、仿銅香爐、筆筒、花瓶等產品上就已採用。香爐主要用於蓋上的花紋圖案部分,所飾花草儀留線條,中間刻成空洞。博山香爐亦刻玲瓏剔透的奇石,爐內燒香時,縷縷煙氣從孔中冒出,繚繞升騰,香氣四溢。筆筒整體以交叉花卉組成,除花、枝、葉外,全部鏤空,成為明代象牙白瓷中的一種特色產品。清代以來,博山香爐、八卦香爐、獅子香爐等的裝飾仍用透雕於法制作。
藝術特色
製作方法
德化瓷的製作方法可分兩種,一是選用優質的高嶺土直接塑造成型,一是翻制模具後再注漿或拓印成型。德化瓷一般在土坯幹後再根據需要決定是否上釉,而後放入窯中,在攝氏一千多度的高溫中燒製出成品。
德化陶瓷業最初是從燒制日用器皿開始的,後來由於瓷塑藝術的顯著成就,器皿類的產品則比較少的受人關注。器皿類陶瓷產品在德化一直大量生產,供內外銷的需求,到了明代已經逐步形成自己的造型和裝飾體系,成為中國傳統陶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德化陶瓷器皿類的產品從功能方面分類,大致可以分為日常生活用具,包括盤、碗、杯、碟、罐、壺、文具、燈具和燭臺等;陳設裝飾和供器包括瓶、尊、觚和鼎、爐、豆等。這兩大類器物,造型樣式古樸嚴整,傳統意味濃厚。日常生活用器的造型多沿用傳統形式加以演變,或是模擬自然形態加以整合,設計者考慮到造型需要適應陶瓷材料和技術的特點,構成了符合其屬性與特徵的形式語言。德化陶瓷造型與裝飾明顯地看到受商、周青銅器和玉器的影響,同時還有明代宣德爐的意味,特別是爐的造型和裝飾更為顯著。德化陶瓷優秀的傳統造型筒形雙螭壺、獅首筒形瓶、象耳弦紋尊、犀角杯等,都是其他產區很少見的獨特的樣式。
白瓷代表
宋代早期的產品主要是青白瓷,隨著技術的不斷提高,逐漸發展為白釉瓷。明代白釉瓷瓷質如脂似玉,創造了獨具一格的”象牙白”,被視為中國白瓷代表。其裝飾工藝主要有刻、畫、印花和堆貼印花裝飾刻花也稱畫花。德化白瓷具有質地潔白、細膩如玉、釉面光滑、擊聲如磬的特點,故有”中國白”之稱。其特製的薄胎產品,薄如蟬翼,精美絕倫。德化民間雕塑藝人將雕塑與瓷藝結合,擅長製作白瓷觀音,所做白瓷觀音儀態生動,是舉世公認的白瓷珍品。德化白瓷不求色彩之華麗,而是追求單純、素潔、典雅之美,對所利用的材料有充分的認識,設計定位與取向是準確的,充分顯示著歷代匠師們的創造智慧。如果說景德鎮窯的白瓷是以青白釉稱著於世,德化白瓷則是以乳白色為主,釉層腴潤,光色如玉,顯示著冰清玉潔的特質,蘊涵著耐人尋味的魅力,相比之下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獨特之處
德化瓷雕藝術在選用材料、製作技巧和表現形式等方面都比其它地區的作品更具有藝術生命力和歷史研究價值。具體表現為:
1、胎釉質量優良,說明從製作到裝燒工藝都極其認真考究。作品形體厚重,釉面滋潤。少見瑕疵、大件作品不多,追求和諧的藝術風格。
2、善於根據不同的人物形象構思造型、整體與局部比例協調、形象好。在中國封建時代人物雕塑創作中,在無人體模特兒可供參考情形下,能夠如此精確地把握人體各部位比例,得益於藝術家們長期觀察和細心揣摩現實生活中的男女形體,並吸取了書畫人物作品和民間石、泥、木各種雕塑工藝的精髓,從而達到了人們難以企及的藝術境界。
3、擅長把握刻劃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由表及裡,展示細膩生動的神情風韻。尤其是觀音像的臉,豐腴、慈祥,人物的形態刻劃生動準確,以犀利流暢的刀法表現衣褶、紋理的層次及深淺變化,正所謂的疏可跑馬、密不透風、大有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的韻律。由於做工嚴謹,人物的塑造具有形神兼備、出神入化的藝術風格,代表了德化瓷塑在中國瓷塑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
德化瓷雕的藝術成就,在大陸乃至世界的雕塑史上,以它獨特的民族風格,利用自然材料和製作工藝以及藝術創造才能,成為永不凋零的藝術奇葩,立足於世界雕塑藝術之林。把傳說中的神仙人物和反映現實生活的人物故事,用純樸的藝術語言和獨到的審美意識,通過”瓷雕”技法,去刻劃塑造物件的內心世界,惟妙惟肖,形成與眾不同的美學理念,開闢了瓷雕藝術的嶄新境界。
傳承意義
德化陶瓷源遠流長,在中國陶瓷歷史上曾經書寫過輝煌的篇章,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國際影響。德化陶瓷在中國當代陶瓷發展中,同樣也取得了傑出的成就,無論在工藝技術和藝術創作設計方面,都有新的提高和拓展,不僅生產了大量優質的日用陶瓷產品,同時創作了許多優秀的藝術陶瓷作品。
但是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年輕人多不願投身這一學習週期長、見效慢的傳統行業,而今藝人多在60歲左右,有人亡技失之憂,迫切需要有關方面予以重視和扶持。
佛教文化促進德化陶瓷文化對世界影響的紐帶
早在西晉時期,佛教就傳入了泉州。那時根據記載泉州就有了延福寺的建築。南朝時印度僧人拘那羅陀還到延福寺翻譯佛經。這就是佛教在泉州傳播的開始。唐、五代時,隨著泉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佛教在泉州已處於鼎盛階段。當時泉州開元寺人知亮,就因仰慕德化戴雲山的形勝,而化身於紫雲(今泉州開元寺),塑佛於戴雲山。他死後徒弟將其遺體運往戴雲山歸化,塑像奉祀,後其師慈感亦在戴雲山坐化,此二僧被崇為德化戴雲山佛教的始祖。從此佛教文化在德化陶瓷文化上亦有大量的反映。如德化屈鬥宮窯址在發掘中出土了不少以“卐”、“般”為裝飾的瓷器,這顯然是受了佛教影響的產品。佛教傳入我國後,為歷代王朝所提倡和信奉,經過千餘年的發展,成為我國人民所信仰的最大而最有影響的宗教之一,到了元代更為崇信,並成立宣政院,專門管理僧徒之事,同時還成立了梵像局,專門繪畫佛像。因此,這種影響也就進一步反映到瓷器上來。“卐”字是什麼呢?在佛教的經典中稱為“吉祥海雲”。那是佛寺大雄寶殿裡釋迦牟尼塑像胸前的佛號,也叫做“相”,象徵著吉祥之意,據說釋迦牟尼身上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卐”字,就是其中的一相。《大方廣佛華嚴經》雲:“佛子,如來頂上有三十二莊嚴大人相。這‘卐’相輪,以為莊嚴,放在光明,普渡世界中普現一切佛身,周流十方,開悟眾生”。也象徵著釋迦牟尼,等於佛像的簡化。“般”字,有人認為是“盤”字的簡化,其實不然。如果以“盤”字來解釋,而作為裝飾,那就毫無意義。因此,應認為仍然與佛教有關,它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或者“般若智慧”的縮寫。“般若”是梵語的音譯,意思是“無上智慧”,是我國宋朝以來禪宗流行的術語。禪宗是我國佛教中十分流行的宗派,在民間具有深廣的影響,在瓷器上得到了反映,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我國自南朝以來,佛教的影響,反映到瓷器上作為裝飾的多是蓮花,而用佛教術語作為裝飾的主體圖案,尚屬罕見,這是元代德化屈鬥宮窯產品的一個顯著特色。
德化縣陶瓷博物館是福建省第一家資料齊全的陶瓷專業館,是德化縣弘揚陶瓷文化、展現陶瓷工藝和悠久的陶瓷歷史的一個重要視窗。
該館位於唐寨山森林公園內,毗鄰陶瓷學院。占地面積82畝,大樓建築面積5700m2,為框架結構兩層仿古建築,內設六個展廳及學術報告廳、陶吧、資料室、庫房、監控室等。該大樓自2003年10月動工建設,投入資金1500多萬元,於2006年10月完工並對外開放。博物館現有藏品5000多件,一樓大廳鑲嵌有一幅長13米,寬2.6米,由520塊德化白瓷製作而成的高浮雕壁畫。博物館一樓三個展廳有固定陳列《德化陶瓷史話》,該陳列以歷史發展為主線,比較系統地表現德化縣古今瓷器的發展面貌和偉大成就,分為“水土宜瓷、千年窯煙”、“宋元瓷器、嶄露頭角”、“明代白瓷、獨樹一幟”、“清代青花、詩情畫意”、“海絲瓷路、蜚聲宇內”、“民國瓷器、承襲傳統”、“瓷國明珠、百花齊放”等七個單元,展覽充分展示了德化陶瓷生產工藝藝術特色、貿易狀況及其人文內涵,闡明了德化窯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反映了瓷都人民勤勞智慧和開拓創新精神。
【註】本文摘自百度百科。